云南是低纬度,高海拔的多山省份。由于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具有许多名贵、稀有和独特的蔬菜,包括有地方优良品种与野菜资源。应尽快地把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大力开发坡度在8°-15°的半山区、山区土地种植蔬菜。菜地是城市郊区生态屏障,又可成为旅游宝地。把蔬菜生产培植成云南的一新兴产业。让云南"立体农业"优势在蔬菜品种多样及周年均衡供应上,服务城镇、工矿、致富山区。1. 云南的自然环境与蔬菜生产云南因山多、故为山区省。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96%左右。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北回归线经过本省南部。因气候属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所以季风气候明显,冬季盛行干燥大陆性季风,夏季盛行湿润性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干湿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地势北高南低,滇西北为横断山脉峡谷区,从元江河谷区与云岭山脉南段宽谷区,形成境内几个复杂的特殊气候区,有的地区"长冬无夏,春秋极短";有的地区"终年如夏,一雨成秋",许多地区"四季如春,一雨成冬。"海拔高度对气温的作用超过纬度的影响。例如滇西的德钦县梅里雪山主峰海拔高达6614m,河口县南溪河口海拔76.4m,两地海拔相差6597m,从亚热带河谷到冰雪世界,相当于海南省到黑龙江省的气候。由于按≥10℃的活动积温,将全省海拔高度大致分成高寒层,中暖层(面积占全省总面积54.27%)、低热层(占总面积20.67%)。又因明显的"立体气候"形成"立体农业"具有水平带与垂直带相结合的特征。广为流传着"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一年花不败、四季有鲜菜"的农谚。云南有许多名贵、稀有和独特优良地方蔬菜品种,如昆明的三月萝卜、东川的黑二茵白菜、建水的草芽、团茄、易门姜饼瓜、曲靖大蒜、腾冲白皮蒜、大理荷苞豆、根韭菜;稀有而独特的蔬菜如滇中藜蒿、黄精;滇东的毛茹、羊霍、辣椒瓜;滇西北的竹叶菜、松茸、地参、滇南的竹笋等。销往省外、出口的蔬菜如丘北指形辣、粉红豆、会泽、昭通、丽江长椒、楚雄等地的白芸豆、花芸豆、腰子豆等;云南白魔芋、甜晶头、玫瑰大头菜、韭菜花、醋渍生姜、襄荷、蒜苔等。野生蔬菜资源,种类繁多,如海菜、蕨菜、鱼腥草、篇蓄、葛根、余根子、笋类、松仁芝麻菜、高河菜、民国菜、大油菜、席草笋、树番茄、苦刺花、抽筋菜、棕苞、辣子草、车前草、莲子草、苦卖菜、马齿苑、蒲公英、荆芥、辣根、土茯苓、桔梗、猪毛菜、水蓼、水红花、地榆、木、铁刀木、紫苜蓿等;可食用的菌类、藻类有松茸、竹笋、牛肝菌、香凤菌、鸡棕、干巴菌、葛仙米、螺旋藻等等。2. 发挥山区自然优势 2.1充分利用山区不同的气候资源:云南山地海拔在2000-2300m的平坝、山区、半山区,气候有异同。云南"立体农业"的特征,大致山地的垂直高差,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5-1℃(空气湿度有差异)。在海拔600-1200m地带,气温在3℃-6℃的变化,利用几度的气温差,在夏秋季种植冷凉蔬菜,植株生长发育好、品质特佳。高海拔冷凉山区、半山区可开发季节性夏秋叶菜、根菜、豆类等;反季菜及正季山地菜、森林蔬菜等。2.2利用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省内,大部分山区、半山区尚未遭"三废污染"处于天然状态,大气清新,水质纯净,生态未遭破坏。从当地实际出发规划,凡林木、水域较好的地带,坡度在8°-15°的山区半山区、相对高差约100m左右,有利于水浇地建设和水土保持。这些山区好的生态环境,能有效抑制夏温骤升,也能控制冬温急降,有利于蔬菜作物正常生长和发育。3. 以市场为导向,对无公害蔬菜、野菜的开发 3.1以市场为异向,对无公害蔬菜的开发:按照市场的需求及不同的服务对象,一般在城镇周围发展当家蔬菜以及名优特产菜;利用山区目前良好的生态环境、立体气候、创建无公害蔬菜产业,致富山区人民。结合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培植成为云南的蔬菜新兴产业,同时可以改和调剂城镇蔬菜供应,进而向外型经济扩展,力争创汇。实现蔬菜产业商品化,社会集团生产、经营化。蔬菜是劳动较密集、科技含量较高的、可行集约化栽培的产业。它投入高,产出多,经济效益回报快。蔬菜基地是城市郊区的生态屏障,可变成旅游宝地。开发无公害蔬菜,应充分认识,它是一种特殊商品,以鲜、嫩、脆、色泽好为特点,在生产过程中,从建设基地开始,注意绝对无"三废污染",且交通方便处;使用有机肥、生物液肥;辅以少量化肥,禁用硝态氮肥。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环境其重金属残留量及农药残留量,应在国家规定的指标之下。由于压低化学农药的用量,应推广使用无公害农药,如细菌类、真菌类、仿生、抗生等类农药,有B·T、巴丹、福星、抑太保、灭幼脲、速克灵、乐斯本、卡死克、米乐尔、百菌清、普海因、杀毒矾。防治斑潜蝇的农药如阿巴丁、农哈哈、害极灭、虫螨光、百树得等。可喜的是,云南省南南生物实用技术研究所创制了两种无公害农药。"虫灭净"以防治小菜蛾为主,兼防潜叶蝇等;"乐农"主要防治斑潜蝇,防效均高于生产上使用的农药,成本较低。两种农药均进入中试或农业部注册阶段,很快将投放市场。农药要对症下药,交替用药,注意安全隔离期。无公害蔬菜生产多选用农业、物理、生物等技术,推广水旱、条带轮作、合理间、套作,调整土盐酸减度。根据气候及地下水位高低分别作成高畦或平畦。利用光、色、网或天敌趋、诱、避开害虫危害。高温闷棚及地膜扣畦闷杀病菌虫卵,使用降解膜防止白色污染,补充CO2气等等,还特别强调是选用抗病、优质、高产优良品种。3.2野菜的科学开发,如快人工驯化栽培步伐云南可利用的野菜,已知有292种。绝大部分野菜所含营养成分都高于同一种的蔬菜,它们长期生长在无污染的山野,确属纯天然珍品。对于这些野生蔬菜,应加快人工驯化栽培研究,进一步认别,排毒、选育出优良种类进入栽培繁殖。许多野菜具医疗保健作用,更应加大开发力度。4. 培育市场、建立体系、强化服务 4.1培育市场、建立体系:蔬菜生产的目的以强调良好的社会效益,追求显著的经济效益,改善城乡,工矿人民食物结构。因地因时制宜衽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种植上"一乡一品",相对形成规模。首先使山区农户具有市场经济知识,增强市场经济意识,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主体,掌握蔬菜商品化、社会化的过程。大力普及科学技术,建立技术服务、生产资料服务体系和网络。实行基层部门技术服务连环责任制。样板到乡、镇、培训到农户、技术到田块。4.2强化服务:蔬菜是一种特殊商品,由于鲜、嫩、含水量高、易损、易腐、不耐贮藏、营养丧失快,有别于其他食品,所以产后服务应特别注意。运输、包装、装卸、贮藏等关键流通环节,尽量减少,时间尽其缩短。适宜销售渠道多、便捷、卫生省事、省时、无损伤等。流通环节,应以初级集市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强化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环节扣紧,将这种鲜活商品快捷动转,销售的"绿色通道"应该畅通无阻。要善于运用农村多种形式的"中介组织",组织引进、双向传递、构成市场+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必要时依靠舆论宣传,认识无公害蔬菜是国家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树立一切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抓好蔬菜的产前安排及完善产后服务。参考文献1.叶惠民 等云南省立体农业剖析 西南农业学报 1996.6.4.95-99 2.韩嘉义 云南名特优新蔬菜栽培 10-15 3.吴征镒 等云南生物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1.1-2 主笔周小平 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 副研究员地址:昆明江岸小区农科院生活区 邮编:650231 电话:(0871)5147000 周小平(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 卢开瑛(昆明市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