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超市,一支伊利火炬冰淇淋售价1.2元,一支新包装的伊利金牌火炬冰淇淋售价1.5元。新包装新价格自然不必说,可是谁也不会注意到这两款极为类似的产品在重量上会相差5克。
而这种以新包装的形式“缺斤少两”的做法,也是企业今年应对一路飙升的糖和其他原材料涨价的策略之一。
但是即便今年原材料涨价导致很多品牌的产品涨价,今夏的雪糕、冰淇淋市场却没有受到太多影响,这种冷饮依然是炎炎夏日里的最大主角。
价格博弈不是简单涨价
记者走访市场时发现,虽然今年的糖价一路暴涨,终端的消费市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对厂家、批发商来说却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一家冷饮店的老板郭先生告诉记者,虽然今年冰淇淋涨价了,但是自己的零售价依然没有改变。
郭先生表示,今年“蒙牛”的价格涨得较多,某品种整箱批发价上涨了2元至3元。“伊利”一些品种整箱的价格也上涨了1元至2元。但各企业相应推出一些促销活动,比如“买五箱赠一箱”,使得雪糕冰淇淋整体上没有太大的价格变化。
至于其他品牌价格的变化都不很大。郭先生对记者说道,如今雪糕冰淇淋的利润都很薄,尤其像他这样的小店绝对不能轻易涨价,所以只能自己背负上扬的价格成本。比如一种盒装的奶酪冰淇淋以前的批发价为0.8元,现在涨到0.9元,零售价为1元,只有0.1元的利润;巧乐滋批发价为0.9元多,零售价为1.5元/支,每支不到0.5元的利润,这其中还要包括其他的成本支出。
如此计算,如果要获得100元的毛利,郭先生需要卖出1000盒奶酪或者200支巧乐滋,而这种销量对于他这样面积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来说是不可能一天达到的。面对上涨的价格,郭先生表示自身会控制零售价格,只能通过扩大销量来实现盈利。
同时,记者在了解中发现,面对糖价上涨,由于石油等能源的上涨带来的包装材料、运输成本的上涨,大型冰淇淋企业的做法也如出一辙。雀巢大中华区冰淇淋业务总监董浩勤先生曾表示过今年雀巢产品不会加价,糖价上涨所带来的压力将通过成本控制来消化。因在公司产品的成本元素构成里,有些上涨有些下降,总体而言并没有受影响,但长此以往,压力将会存在并可能加大。 来源:北京现代商报 作者:关珊 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