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理由
从一家面积只有150平方米的家庭作坊,到年产值超亿元颇具现代规模的企业。
从有活就做,没活歇工的加工厂,到每年生产千万套婴童服装,成为欧洲市场几个最大的童装供应商之一。
从传统服装产业举足,毅然跻身教育产业,联姻名校,投资1亿多元在泉州创办一所民办学校。
每一个举动,都具备强劲的震撼力。
可说到这一切,操盘者宝德集团总经理林向阳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只说了淡淡的一句话——“这过程,确实有许多酸甜苦辣,然而,对创业过程有足够心理准备的人来说,并不值得过多回顾,因为路在前方!”
他涉足服装生产销售、教育业、房地产开发等行业之后,又有惊人计划:组建泉州女子足球队。
A
走进林向阳的创业史,我们深有感触的一点是:创业需要务实、进取的精神。
还得有独到的眼光、耐得住寂寞,不盲从、不随波逐流。
业务员升级老板
泉州六灌路,一座蓝白相间的大厦特别醒目,时光倒退十几年,这里有间大约150平方米的小加工厂,机器声时断时续中诞生了宝德的雏形———一家有活就做,没活就歇工的家庭作坊。刚毕业的林向阳,这时做的与所学体育专业毫无关联———在银行做了一名普通的职员,不过在当时还是令许多人羡慕的。
也许是兴趣使然,一下班,林向阳还忙里偷闲赚点外快———制作音箱。而且他制作的音箱据说还很专业,所以业务也不错。
一位曾经与林总一起摸爬滚打的创业元老庄先生介绍:“与当时口袋里有钱的年轻人不一样,别人都出去喝酒玩乐,林总常独自呆在作坊里,静静地想什么。”
原来,面对不少选择,林向阳在思索着:是继续呆在银行里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还是回家帮母亲经营服装加工厂?经过认真思考,林向阳毅然投入到他不熟悉的服装行业,当时石狮已是全国著名的服装生产基地。
“他对消费市场的预测非常准确,因为当时已经意识到城里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童装必将成朝阳产业。”庄先生评论说。
面料当被子盖
做出选择后,林向阳开始接触服装业。最先从熟悉面料开始。当时很多面料泉州都找不到,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有时不得不跑到福州寻找面料。福厦路当时还是窄窄的,路况也不好。凌晨一点多就得爬起来,坐上泉州开往福州的大巴,经过4个多小时的颠簸,到达福州刚好天亮就马上开始投入工作。庄先生感慨道:“创业时挺辛苦的,有时把被子拿到车间里,随便捂着睡一下,时间一到就出发了。甚至经常干脆把面料当被子盖。”
当时面料属紧缺产品,拿钱买面料,还得求人家。但在生意场上摸爬多年的林向阳,却干得游刃有余。
他认为:“一个人心有多大,事业就能做多大。一个人有70%的优点,30%的缺点,如果你没有胸怀来容纳那30%的缺点,就没法利用其70%的优点。”庄先生说:“他就有这种宽容的胸怀。”
经过几年发展,林向阳小有积蓄。“与普通人的想法不一样。当时一些人赚了钱就买车子、房子,容易满足。”庄先生说,“而林总不同,他眼光独到,有发展的思路,把赚到的钱都投入购买设备,扩大再生产。”
他既具有闽南老板特有的务实精神,又有一般人无法比拟的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宝德总经理助理成金龙说,林总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老板的眼界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境界。”
“不靠人家挤牛奶喂”
林向阳对外贸有他的理论:做外贸生意就像挤牛奶,我们不能靠人家挤出的牛奶来喂你,而要懂得自己找食物。
上世纪90年代初,泉州的加工厂都靠外贸拉动,竞争非常激烈。“就像自来水一样,大口径的都给别人接走了,到了自家里就只是小口径的,任你龙头开得再大,流出的水量也是有限!”庄先生回忆说:“为了找到源头,林总另辟蹊径,几经周折,终于直接找到了外国客商。”
这点得益于他的诚信———周边的人评论道。
有次,一位欧洲客商要的面料找遍了市场都找不到,他只得告诉客人,面料在国内市场找不到。然后,他准备了一款接近的面料产品推荐给客人。
或许是被他的诚信打动,也或许是他推荐的那款面料非常相似。这位外商接受了林向阳的建议,并与之保持了长久的合作关系。
做外单常常交期很紧,很多厂家为了赶时间,常顾不上质量,尤其是在质量与交期出现冲突时,而林向阳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线,当质量有问题,就算是交期有延误,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说:“跟客户沟通一下,该空运就空运!”
B
人的一生中,可能留下不少印象,但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前不久,因工作关系开始接触宝德轻工总经理林向阳,可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他的印象越加清晰。
第一次见到林总是在北京师范大学泉州附属中学,当时学校正进行泉州民办中学篮球比赛。林向阳身着一身灰色的运动装,脚踏白色的篮球鞋,气定神闲比划着,看到急处双手一挥,俨然教练的样子。
活动结束后,接过他的名片,才知道这“教练”是宝德的总经理。原来林总是从体育院校毕业的,从小就爱好体育运动,特别是打篮球,年轻时曾梦想今后能办成一间篮球学校。
然而大学毕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走上了服装业。
在泉州东海后埔宝德工业;园,蓝白相间的厂区透出一股明快的节奏,特别引人注目。然而这只是表面文章,采访中,周围的人都告诉记者,林总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想事。
在厂区五楼右边一间大办公室里,茶几上的乌龙茶沁着一股清香。林向阳着一款棕色夹克,文质彬彬,说话慢条斯理,给人一种朝气、实干的印象。他对面有一帧古朴大方的横幅:宁静致远。
林向阳告诉记者,他喜欢静,静静地思考。他说逆向思维往往能让人得到不一样的想法,这种想法会给自己的事业带来巨大推助力。虽然与众不同,但他从不盲目追求,因为他的想法自始至终充满个人色彩。
人云亦云,追赶潮流,永远做不了第一。惟有自强不息,做强做美做大,才是正途。“一个品牌的价值可以从零升到一个亿,也可以从一个亿降到零,这都是经营的结果。也就是说,要想让一个品牌长久生存下去,就得具备足够的后期条件支持它。”林向阳说,“毕竟,好的东西不是吹出来的,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出来的。真正的品牌需要长期的氛围,以及社会等各界的认可。”
因此,他总是很少回顾过去的得与失,而是喜欢静静思索着,往前,往前。
采访快结束,有几位上市服务中介工作人员也找林总洽谈上市事宜,林向阳淡淡地说,上市是一个目标,还是要将盘子做实,然后再图之。他说:“好像跳高,要把助跑跑好,跑稳了,那一跃才能既高又稳还漂亮。”
突然想起金庸小说里一个人物———风波恶。金庸是这样写他的:胜固然欣然,败亦喜,只求有架打,打得紧张大炽,那便心满意足,是赢是输,却是全不索怀。“去留无意望窗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或许正是这种旷达超然的心境,让包括林向阳在内的泉州企业家心如止水,而一旦时机成熟,却动如脱兔。
C
近几年,福建的童装产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做了多年外贸的企业开始对国内市场产生浓厚兴趣,他们向国内市场展示的不仅是雄厚的企业实力,还有从国际市场中学到的宝贵经验。
面对身处创业前线的林向阳,早报记者从品牌经营管理等方面与其对话。
关于形势:大环境推动企业
早报记者(以下简称早):企业发展速度较快,您觉得应归功于企业主的魅力吗?
林向阳(以下简称林):企业的发展要结合经济大环境,是大环境这只无形的手在推动企业前行。
我们在福建的童装业中算起步较晚的,但由于我们是私营公司,比起许多从国有企业转型过来的企业要灵活得多。做外贸订单,中间要经过几个环节,利润会被分割成几块。工厂规模小的时候,利润低一点还能接受,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设备大量投入,成本急剧增加,企业管理要是跟不上,企业的生存空间就会缩小。
企业可以采用两种做法延伸产业链,一种是纵向,如从生丝-织布-漂染-后整理-加工;一种是横向覆盖,以市场为定位做横向的产品。这些年来,宝德一直围绕童装增加设备,除面料是外加工,其余都是企业自己生产,产品覆盖整个婴童年龄段。
关于转型:国内市场辐射全球
早:多元化是陷阱还是馅饼,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宝德大肆介入体育、教育、房产等产业,不担心出现危机?
林:5年前我们就开始考虑两条腿走路。当企业只拥有加工这道工序,是没有办法保证持久,保持正常运转的,缺少产品销售终端,就没办法推出自己的产品,一旦遇到购买商或者进口商出现危机,企业运转就会受影响。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决定做国内市场,然后再辐射国际市场。十几年来,从一个很小的家庭作坊走出来,1997年开始介入其他行业,感觉多元化经营是有效的“组合拳”,拓展其他产业的同时,也能逐步规划与整合主要产业,做大本行。
关于产业:童装急需提档次
早:您认为相对于现在发展态势良好的男装业,泉州童装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林:主要是内力不足。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瓶颈。
现阶段,企业急需突破的问题是产品如何上档次。这并不是一家企业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应该是行业的整体提升,才能带动单体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泉州的轻纺业,要诞生一批龙头企业,整个产业链才能提升档次。而婴童产品,涉及到面料加工厂、漂染厂、辅料商标、拉链等,任何配套产品的提升,都能为产品带来附加的东西。
关于产品:国际市场要求严
早:国际上的童装市场似乎很难做,对产品的要求很严格?
林:没错,国际上的童装市场成熟比较早,对产品的要求比较严格。环保面料、拉链的安全性等,国内才刚刚开始,而在西欧市场已经很多年了。比如,按国际市场的要求,童装的纽扣要能承受90牛顿的拉力,防止小孩误食,这都比国内市场规范得多。
早:业界有个说法,外单转型做国内品牌,成功难度较大。你怎样看待?
林:出口也是在打品牌,实力是一个潜在的基础。就宝德来说,现在的策略主要是两条腿走路,整个市场的管理和开拓由两帮人分头运作,但两个团队内部的要求是一致的,提高对国内市场的要求。做过十多年欧洲市场,宝德对环保、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都比较前卫,我们将在国内市场继续保持这种优势。
信息来源:东南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