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帽,白口罩,白色的围裙,手中是白色的纱线,这就是我身边的纺织女工,现实生活中的织女。
织女们一般在二十岁左右,很少有超过三十岁的。干这一行,年龄大些虽然经验丰富,但上夜班身体吃不消,而且反应速度、灵敏性都差了,所以她们想尽办法从厂子里挣脱出来,寻找更轻松的谋生手段。
织女们实行三班倒,往往是半夜里睡得正香的时候被急促的闹铃声闹醒,也往往要工作到半夜才能休息。但我身边的织女们似乎从来不觉得累。晚上十二点下中班,每天的这个时候我都能准时听见相隔两百米外的车间大门口传来她们高声大气的说话声或是兴奋的尖叫声,我很奇怪她们在灰尘和噪音中劳动了八个小时为什么还有这般精神,后来我想可能是她们在庆幸自己又忙过了这一天,或是在放肆地渲泄自己的情绪。
这些织女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在如今,已经很少有城里的女孩子愿意做“织女”,老“织女”们有门路有关系的都往外奔,空闲出来的位置便让给了农村的女孩子们。于是,一批批织女获得了暂时脱离农村的机会,抱着各自不同的心态融入到城市中,等待城市的选择。所以,这些单身织女的活动空间相对单调。下班后,她们常到工厂附近的小公园里缓解一下疲劳。最常见的休闲娱乐是看电视,她们很少看新闻时事,最喜欢看的是言情剧和动画片。到了周末,也会联合男寝室的人去附近的练歌房唱唱歌,跳跳舞,当然,消费都是低档次的。休息的时候,几个要好的姐妹会聚在一起,去附近的服装日用品市场,挑选质量不算太好但样式还算新潮的服装,买一些价格低、质量一般的化妆品、日用品,或批点方便面、火腿肠,改善一下单调的伙食。
白天休班时,她们大多在宿舍里睡觉,因为当晚要干一个通宵的活。午休时,织女们一般在食堂花两块钱买一份饭菜,饭量挺足,可以吃得很饱,只是菜的味道差些。午休仅半小时,有时候生产紧张,吃饭时间便只有二十分钟。有人为了省下这两块钱,便从家里带饭,或是买袋面包饼方便面什么的在车间里吃,机器开着,车间里绒毛飞舞,织女们往往把这些细小的绒毛吃进肚子里去。
织女们早已习惯了在高温、潮湿和噪音下生存,她们在轰鸣的机器前把自己的青春、心血和希望一同织进洁白的纱线里,如同是在编织自己的人生。
信息来源: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