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鸭绿江下流的河沙淤积,中国与朝鲜边界发生变化,成为了中朝两国间一项新的争端因素。两国均着手整顿河流,杜防国土流失,并达成协议,同意疏浚鸭绿江下游的老西航道,计划于2008年重新开通该航道。
韩联社报道,中朝两国就长达一千四百多公里的边界,于1962年10月签订边界条约。经过共同测量调查,于两年后的1964年3月20日签订了《中朝边界议定书》,最终确定了目前的边境线。
但随着时间流逝,由于河沙淤积和侵蚀以及人为的堤坝等,流速发生变化,使鸭绿江中间岛与岛相互连接,或江岸被侵蚀,或河口地形发生变化,使发展成为了两国间当面的新问题。
据辽宁省丹东市的初步估计,1964年实施第一次联合勘界之后,鸭绿江侵蚀等因素造成约73.9公顷的国土流失。他们认为疏于河川管理是国土流失的基本原因,而主要原因是1960年代以后朝鲜大规模搭建防浪堤,和在岛屿周边建筑堤坝等。
据了解,对此感受到“危机”的丹东市水利局向政府提出建议,要求中央政府出面整顿河流,杜防国土流失,或提供财政支援,由地方政府进行整顿。
对影响鸭绿江下游地形的中方措施,朝鲜政府的反应也很敏感。
中国曾对鸭绿江下游惟一的一个中方岛屿──月亮岛进行开发,但因朝鲜对其堤坝提出抗议,造成工程延误。据悉,朝鲜是根据“边境条约第17条”向中方提出异议的。该第17条规定,任何一方若在警戒水道上修建改变航道或使水流发生变化的建筑物时,应先征得对方同意。”
经过多次协商后,中朝双方于11月6日达成协议,同意疏浚鸭绿江下游的老西航道,并计划于2008年重新开通该航道。
老西航道从朝鲜领土内岛末端出发,经朝鲜绸缎岛和中国大台子、赵氏沟后,在东港市大东港和朝鲜新岛郡马鞍岛之间流入西海,是总长20.5公里的一段运河。该水路在四十多年前是连接江和海的一个重要运输通道,但随着岁月流逝,河道淤积和河床变窄,实际上已丧失了运输作用,同时也失去了作为中朝界线的意义。
除了界线的作用之外,中国政府希望疏浚的老西航道能提高鸭绿江的通航能力,同时能为中朝经贸交流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