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当时的国际社会联合起来欺负中国,卖给了我们的炮弹都是掺了沙子的假货。但是我查资料得知:当时的军舰“定远”、“镇远”、“济远”、“经远”、“来远”产自德国,“致远”、“靖远”来自英国,两国为了争这个项目互相攻击对方军舰的缺点,后来两国海军部甚至买通中国驻当地公使互相进行人身攻击。德国首相俾斯麦亲自给伏尔康船厂发公文:“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订货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接收德国军舰时为了防止英国人搞破坏,德国公使巴兰德甚至提出必须由德国人帮助驾驶回华,以免途中万一发生小事故,而被英国人充分利用。两国竞争到了这种地步,怎么可能联合起来欺负中国?关于炮弹里面掺沙子的问题,更是稀奇的说法,造船都这样竞争,怎么可能用弹药掺沙子的办法来赚小钱?而且,北洋水师平常就不训练么?就不放炮么?发现了这样的丑闻不早就炸锅了?
再说日本海军进行偷袭,我军正执行护航任务,没带齐武器弹药是因为储备不足。这个问题我却从丁汝昌的小传里面得到了答案:12时50分,双方相距5330米,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上305毫米口径的前主炮一声怒吼,其余各舰也相继开炮射击,世界近代史上规模罕见的中日黄海大海战就此打响了。战斗刚一开始,“定远”号发炮就震塌了年久失修的飞桥。正在飞桥上指挥战斗的丁汝昌坠落到甲板上,北洋舰队右翼总兵兼“定远”号管带(舰长)刘步蟾代替指挥……17时40分,日本联合舰队主动收队撤离战场,向东南方向驶去。历时长达5个小时之久的这场海上残酷大绞杀宣告结束。到底是偷袭还是有条不紊的遭遇战就已经很清楚了吧。“定远”、“镇远”的火炮射程远,威力大,它不开炮谁开炮?我军执行的是护航任务?有拿国家的全部舰队去护航的吗?可以说双方都是在拿主力寻机进行决战。说因为护航而没带齐武器弹药?7月25日中日已经开战,9月17日舰队主力出动不带弹药吗?不带弹药的话战斗怎么进行了5个小时?而且日军的主炮都是速射炮,弹药消耗量比中国军队平均快5倍,日军的弹药消耗量应比中国更快的多才对啊?就算没带弹药,全舰队没带弹药的责任应该由谁来负?
北洋水师的舰艇性能不如日本吗?“定远”级战列舰共2艘,即“定远号”、“镇远号”,1885年抵华交舰。满载排水量7335吨。全舰钢面铁甲,最厚处为炮台与炮塔达356毫米,舷侧为305毫米,甲板为76毫米,舰桥为203毫米,装甲共重1461吨;水密隔舱多达两百多个。装备4门305毫米25倍径主炮(装在两座双联装炮塔内,水压动力),2门150毫米副炮3具380毫米鱼雷发射管(携带21条鱼雷)。号称东亚第一巨舰。战舰的装甲就相当于日军的一艘巡洋舰的重量。相比之下的日本最高吨位的舰艇“松岛”、“严岛”、“桥立”、“吉野”都是5000吨级,但是为了提高速度减轻了各层装甲,速度比“定远”级快了将近三分之一,日本是牺牲装甲来换取机动速度,和中国的牺牲速度来换取装甲的思路相比并不高明太多。甚至还不如中国的思路。最后战果为“定远”中弹159发,死17人伤38人;“镇远”中弹220发,死13人伤28人。“定远”、“镇远”两舰的装甲及炮塔护甲,被日舰炮弹击出的弹坑密如蜂巢,但无一穿透,特别是“定远号”装甲没有一处被炮弹穿透,而且炮塔也没有发生任何故障”。战至最后,“定远”、“镇远”仍能率领余舰转入反攻,追击日舰。说明主力舰根本没有受重伤。
是武器威力不如别人吗?黄海海战基本上是大口径重炮和小口径速射炮的决战,北洋水师的主力武器为“定远”、“镇远”各为305毫米炮4门,2门150毫米副炮,“济远”双联210毫米炮两门,150毫米一门,“超勇”“扬威”各为2门254毫米炮,4门120毫米炮,“经远”、“来远”210毫米炮2门,150毫米炮2门,“致远”、“靖远”3门210毫米炮,2门150毫米炮,“平远”1门254毫米炮,2门150毫米炮。日本舰队的主力舰队为“松岛”、“严岛”、“桥立”各设120毫米速射炮12门,毫无用处的320毫米固定炮1门,“比睿”、“赤城”、“扶桑”为150毫米速射炮6门,“西京丸号”120毫米速射炮8门。奇袭舰队“吉野号”150毫米速射炮4门、120毫米速射炮8门,“浪速号”150毫米速射炮6门,“高千穗号”150毫米速射炮6门,“秋津洲号”150毫米速射炮4门、120毫米速射炮6门,“千代田号”120毫米速射炮10门。可以看出来,日军的炮多,但是威力普遍小,北洋水师的炮少,但是威力很大。日本舰队的速射炮对我战列舰基本没有效果,并不存在火力一边倒的问题。
既然武器装备上日本没有什么明显优势,这场本来有很大胜利希望的海战为什么会惨败而归呢?“定远”和“镇远”装备的305毫米主炮穿甲弹和通常弹均重329公斤,抛射火药91.99公斤,初速500米/秒,射程只有3海里(5500米)。威力极大,要知道现代的“飞鱼”反舰导弹弹头才重165公斤,命中速度300米/秒,一枚就可以把4千吨级的英国“谢菲尔德”级驱逐舰或一万吨级的大西洋运输者号运输舰击沉。当然当时的炮弹攻击装甲舰威力不如现代的导弹攻击非装甲舰,但是炮弹的初速很大,而且日本的军舰吨位也小,敌方舰队“畏定、镇二船甚于虎豹”,纷纷避开其前主炮,夺路而进。5小时战斗中有10发炮弹击中对方日舰“西京丸”、“比睿”、“赤城”、和旗舰“松岛号”。击中谁谁就得退出战斗,最后一击命中“松岛”的主炮弹药库造成对方旗舰大爆炸。?
那么,又是不是因为我方军舰的火炮鱼雷命中率低呢?似乎不是。李鸿章在光绪十七(1891)年五月初四日上奏的《巡阅海军竣事折》中有云:“四月二十一日,开赴大连湾,北洋各舰分行布阵,奇正相生,进止有节……次日。驶往三山岛,调集各舰。鱼贯打靶,能于行驶之际命中。旋以三铁舰、四快船、六雷艇演放鱼雷,均能中靶。”?为什么在实战中就射击不准了呢?据其中下级技术军官战后披露,舰队炮术训练的真相是“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
原来这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是个欺下瞒上的豆腐渣工程!究竟是哪个庸碌无能的指挥官把国家栋梁的北洋水师当做豆腐渣来建设的呢?根源在志大才疏的门外汉: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1853年,16岁的丁汝昌以豆腐作坊的学徒的身份投奔太平军,1861年丁汝昌向湘军投降;他随所部被编入湘军,开始为清朝政府效力。同年,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奉命编练淮军,丁汝昌等人改归李鸿章的淮军。1868年,32岁的丁汝昌升任总兵(相当于今天的师长),加封提督衔,被朝廷赐予“协勇巴图鲁”的勇号。此时的丁汝昌刚过而立之年已成为高级武官,骑在战马之上神采奕奕,可怜孤儿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1874年,清朝政府打算裁减丁汝昌统领的骑兵部队,丁汝昌闻悉此讯后,便连夜弃官逃回安徽老家。丁汝昌的文化程度原本不高,心情很不畅快。不甘寂寞的丁汝昌于1877年又到北京去谋求差使。朝廷让他到甘肃就职。但是,丁汝昌不愿意去西北苦寒不毛之地赴任。于是丁汝昌走了老上级李鸿章的后门,被派赴英国学习海军。1888年丁汝昌被朝廷任命为北洋海军提督。
这个文盲靠走后门得到的舰队司令能力究竟有多强呢?可以说是毫无能力,只是因为是李鸿章的亲信而被委派为舰队司令。日本联合舰队的12艘军舰则分列为两个战术分队:以航速较高的“吉野号”等4舰作为第一游击队,以单纵队在本队之前充作尖刀之用;其余8舰作为本队,以但纵队在第一游击队后方鱼贯跟进。我方舰队应当采用最能发挥远程火力优势的“长蛇阵”才对,而丁汝昌居然笨到采用类似“人”字形的涣散队形应敌,这样就造成后面的舰艇怕造成误伤和无法瞄准而不敢开火。海军舰艇排一条线列队攻击是海战基本战术,战列舰就是这么得名的。可见丁汝昌学了15年的海军,海战的时候连排什么阵型都不知道。并且在战前没有明令确定自己的代理人和代理旗舰,在交战过程中没有或已来不及采取任何补救措施,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指挥职能,使全舰队处于群龙无首而各自应战的被动局面。海战中的阵型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日俄大海战中日本主将东乡平八郎大将为了抢占“T”字横头对舰攻击的有利阵位,不惜消耗重大伤亡代价做了个“敌前大回头”动作,而丁汝昌居然把排阵型的有利时间白白放弃,自取灭亡。
1886年8月,丁汝昌率“定远”、“镇远”访问日本但当时的东京吴镇守府参谋长东乡平八郎大佐(“定远”管带刘步蟾的英国海校同学)上舰参观后却对旁人说此舰队必不堪一击,因为清朝水兵竟在堂堂主炮上晾晒衣裤;炮管里一摸一把灰。这个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就有问题了,北洋水师的士气如此涣散,而且更严重的是部队平常不训练?常开炮炮管里会有灰吗?
前面已经说过了,丁汝昌所在的“定远号”在战斗刚开始进行了一回舰炮齐射,把自己的舰桥给震塌了,丁汝昌摔断了好几根肋骨。这更是留下了千古笑柄。古今中外哪儿有一开炮把自己的舰队司令给震成重伤的?说年久失修更站不住脚,“定远”、“镇远”1885年才交付,舰龄不足10年,何谈年久失修?学工科的朋友都清楚,不管什么机器保养不保养寿命差很大,根本原因是平常不保养、不检查、不训练(或许就平常没有开过炮)造成的恶果。
这场战争对世界海战史有着巨大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大舰巨炮理论的完善。各国都放弃了突出火炮攻击速度的设想,而追求火炮的穿甲能力。由于“定远”、“镇远”两艘战列舰的装甲的优异表现,各国海军无不优先发展拥有厚重装甲和大口径火炮的大吨位战列舰。那些海军专家无不认为,拥有着敌方主炮无法贯穿装甲的北洋水师被打个惨败,实属于两国海军都缺乏经验所致。日本如果拥有海战经验则不会轻易地和如此精良的舰队决战,中国如果拥有丰富经验则应全歼日本舰队。
这场战争对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黄海海战失败后,日本获得了制海权,在威海卫战役全歼了北洋水师的剩余兵力,丁汝昌等畏罪自杀。
我们需要的不是这些庸俗无能、欺下瞒上的将领,不需要他们把北洋水师败坏光后怯懦可耻的自杀,我们需要的是这场能根本扭转近代中国历史的战争的胜利。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鸟清的体制打一百仗输90仗,谁输得起?后世当戒的不是战争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