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西昌成功发射“中星-22号A”通信卫星
中新网西昌9月13日电(胡建兵)北京时间十三日凌晨0时0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自行研制的“中星-22号A”通信卫星发射升空并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中星-22号A”为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卫星设计寿命八年,用户为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所属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
用于本次发射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长征三号甲”火箭自一九九四年首飞成功以来连续第十次飞行,也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九十一次飞行。自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连续第十八次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发射也连续第四十九次获得成功。
在发射前后,发射场飘着小雨,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到此次发射。火箭升空25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中星-22号A”卫星已顺利进入近地点207公里,远地点42000公里的预定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据悉,该卫星进入转移轨道后,将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航天远洋测量船等测控网的跟踪控制下,定点于东经98度的赤道上空,而后交付使用。(完)
中国研制成功“飞秒光梳装置”可用于国防
本报北京9月12日电“飞秒激光光学频率梳装置”(简称“飞秒光梳装置”)可用于对时间、频率和长度的超高精度测量,在导航定位、引力波探测、光通信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承担的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基金项目“飞秒激光光学频率梳的研究”今天通过了由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成果鉴定。
据介绍,“飞秒激光光学频率梳”的研究是国际光学频率测量和光学频率综合领域的前沿课题。“飞秒光梳装置”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独立完整的激光波长量值溯源体系的建成;该装置实现了可见光及近红外波段所有光学频率的直接精确测量,为国防、通讯、科研等领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又为我国开始的另一项国际前沿攻关项目“光钟”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鉴定专家们认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研制的“飞秒激光光学频率梳装置”课题,实现了一系列技术创新,主要包括:采用光子晶体光纤的伺服反馈控制技术,有效地延长了飞秒光梳系统频移的锁定时间;提出并实现了适用于长时间拍频测量的不锁定系统频移的激光频率测量方法等。课题组在国内使用飞秒光梳装置,首次实现了以铯原子喷泉钟为参考的碘稳频532nm固体和633nm氦氖激光频率测量。测量得到的碘稳频532nm固体激光频率值与国际计量委员会推荐值的频差小于0.1kHz,相对频率不确定度为3.6×10-14(100秒平均时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ARJ21新支线飞机第一个大部件在西飞交付总装
我国ARJ21新支线飞机研制取得重要进展。近日,由西飞集团公司承担制造的第一个大部件首架前机身段交付中国一航上海集团公司。这是继今年5月31日新支线飞机项目研制转入全面试制阶段后,实现的第一个标志性节点目标。
新支线飞机首架前机身总长8.4米,由3块上壁板和17个上半框组合成上部组件,4块下壁板、17个下半框、地板梁、滑轨、前货舱门及门框组合成下部船形件,上下部对合总装形成前机身桶形件。西飞集团公司的首架前机身研制从2005年11月开铆到2006年9月6日完工,历时10个月。首架前机身的制造完成,打通了制造全过程以及验证体系和程序,并为长周期的中机身机翼制造腾出资源和时间。同时,首架前机身的顺利交付是新支线全机第一个大部件交付总装阶段,对全机各系统和大部件研制起到了拉动作用,为进一步推进新支线项目研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