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论坛有一个话题,引人注目。
事情的缘起,是上海复旦大学和一个政府部门所做的一个调查,即《大中小学民族精神调查》。该项调查中的几组数据,频频被人使用。相反,有些数据却被人刻意地"疏以使用"了。比如,有七成想去国外留学的学生愿意回国报效。等等.
其中最被炒作的一项数据是:1152名上海中学生面对选择国籍的机会,三成初中生选择想做外国人;36.9%的高中学生选择
“加入美国籍”,还有14.9%的高中生选择“加入日本籍”。
负责该项调查的人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先生。而且,于海先生还就此谈话说,学校教育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的不足和家庭影响是造成这一“尴尬”的主因。
这则消息,引发热议。网络的结论几乎是一边倒的。即上海人“崇美哈日”。上海这个城市,也是崇洋媚外的,且历来如此。
我暂且不想评说此项调查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也不想说,网民们据此得出的所谓结论,是否准确。我只想告诉大家,一个小小的段子。这是两年前,我读高中的孩子告诉我的。很有意思。这个段子,在上海的高中学生人群中有相当的认同度。
该段子大意:
有人设问。
假如中国同印度开战,你愿意捐出什么?
学生答:一个月的工资。
假如中国同美国开战,又如何?
学生答:一年的工资。
假如同日本打仗呢?
学生答:把命也捐出去了。
……
这个段子的观点对不对,仍不去评说。不过,它至少说明,上海的青年学生,都是相当理性的。他们是不愿意卷入战争的,尤其是非理性的战争。但是,对一旦发生损及自己家国利益的战争,他们会毫无疑问地捐出自己的性命。因为,他们深知那场不堪回首的历史。这至少说明,革命传统教育仍在发生影响,至今都没有改变。呵呵,上海的青年,至少还不是那么“崇美哈日”的。
说上海这个城市崇洋媚外,似乎很有市场。因为,上海曾经是殖民地,是租界林立的地方。上海也出现过许多大小买办和职员伙计。他们都小心翼翼地生活,不敢有丝毫的冲动。一切,都是从饭碗出发的。于是,上海人的所谓没有“血性”,也就出了名。
其实,人为饭碗着眼,并无可非议。但是,这种着想,也都是有限度的。一旦过了分寸,上海人也会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既爱家更爱国。不敢有任何的懈怠。一部中国革命史,再加一部中国和平年代的建设史,上海的工作阶级,还有上海的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的小市民们,其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说上海崇洋媚外,说上海人没有骨气的人,不妨去读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