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有人提出,“地大物博”这个词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应“请”出中学教材,或改成“地大物不博”。专门查阅了近年来初、高中地理课本的有关内容后发现:出版发行时间稍早一点的课本里,虽有“地大物博”这个词,但后面还缀有另一个词“人口众多”;出版发行时间较晚一些的课本,换了表述方式,没用“地大物博”的提法。
人们的议论各有各的角度,但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关注这个话题,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应当说,单就“地大物博”而言,用以介绍祖国还是恰当的。因为,除了俄罗斯和加拿大以外,我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够得上“地大”。各种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说“物博”也不为过。但引入“人口众多”的概念,“地大物博”就有了另一层含义。
我国已有13亿人口,什么东西用这个分母来“人均”一下,就很容易看到差距。地虽然大,但在世界144个排名统计的国家中,人均土地、耕地排在100位以后。物虽然博,人均资源占有量,仅排世界第53位。认清这一点,非常必要。
多年以来,我国的发展速度是较快的。今天的中国,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就总体水平而言,我们已越过了解决温饱的发展阶段,逐步进入了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的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进程迅速,城市化速度加快。我们自身拥有的丰富资源,为较快发展提供了相当的物质基础。
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紧缺的矛盾。我国的自然资源虽然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由于经营粗放,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落后,使得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因此能源相对短缺,供应比较紧张。不少地方和单位,办事大手大脚,不知道精打细算,造成了资源、能源的严重浪费,制约、延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少数干部受不良政绩观的影响,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只看眼前当代,不顾子孙后代,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收益,也给发展埋下隐患,使发展难以为继。
实践告诉我们,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倍加珍惜资源,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落到实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实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当努力解决好人同环境的关系,促进两者的统一,厉行节约,勤俭办事,反对奢侈浪费。同时,还应当改变过去那种惯于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的心态和做法。不搞超量开采、过度开发,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着约占世界21%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是一直存在的。对资源盲目乐观,不节约,不与环境友好相处,地再大,物再博,也经不起折腾。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