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日报报道,本次两会的人大代表中有8个省劳动保障厅厅长联名建议修改《劳动法》。全国人大常委会最年轻的常委、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代表连续两年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议案、建议案,对扩大就业提出了独到的建议。
郑功成说,中国的劳动力达7.4亿,相当于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的总和。如此庞大的劳动力规模将持续约20到30年。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劳动力资源过剩客观存在。
郑功成介绍说,今年的就业问题比去年更为严峻。2003年全国下岗失业人员总量为1400万人左右,城镇新成长劳动力为1000万人,这个规模将延续8到10年;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体制性障碍在减少,进城打工的农民会更多,到2003年底,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9700万,今年春节过后返城的农民工同比增长了10%;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80万的历史最高峰,比去年增加70多万人。此外,今年还要继续裁军。这些人都需要新的工作岗位。
郑功成代表认为,突破就业难问题需从多方面努力。
首先是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用好财政、信贷支持和税费减免等政策。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用于建立就业信息网络,直接购买岗位等;二是保证小额贷款的顺利发放;三是税费减免政策多集中在服务行业,建议扩大到制造业,制造业能容纳更多的产业工人。
其次是尽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目前的重点是在制定劳动就业规划、就业政策和实施相关措施时,彻底改变单纯考虑本地或城镇就业人口的做法,真正将本地户籍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纳入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提供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与就业信息服务。
再次,有关就业的政策应当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次。建议制定《就业促进法》、《反就业歧视法》等,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上,90%以上的招聘广告均含有歧视性条款,包括年龄、性别、学历、户籍乃至身体歧视等。如果不立法明令禁止这些歧视,就可能损害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展。建议尽快修改《劳动法》,现行《劳动法》是1994年颁布的,近10年来,劳动就业领域的歧视现象、劳动保护缺失现象、劳动者权益受损现象已经成为劳动就业领域的普遍性现象,《劳动法》客观上已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形势。
最后要强化劳动监察机构的职能。中国的劳动监察机构与监察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甚至还没有专门的劳动监察机构。这种状况根本不可能承担起法律赋予这一部门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