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以户籍人口为主要劳动力资源的格局已经改变。市统计局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外来就业人口规模已达375.09万人,比10年前几乎增长了1倍,年均增长7.1%,在全市就业人口中的比例高达39.5%。也就是说,上海现在每五名就业人口中,约有两名是外来者。
五分之二的外来劳动力,为上海经济贡献着活力。这活力首先源自“年轻”。2003年本市外来就业人口的平均年龄仅为30.7岁,比户籍就业人口的平均年龄低9岁。由于较为年轻的外来就业人口的加入,使本市就业人口的平均年龄下降了3.7岁。相对年轻而又数量庞大的外来就业人口进入本市,正好减缓了本市就业人口老化的程度,成为本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活力因子”。初步测算,外来劳动力为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体在10%以上。
活力更在于“积极参与”。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推算,2003年本市户籍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为77.6%;而外来人口的劳动力参与率超过90%,其中来沪以从事经济活动为目的的外来人口劳动力参与率更是高达99%以上。这说明外来劳动适龄人口中能够并愿意就业的比重,即劳动力参与率明显高于户籍人口。目前,外来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及建筑业,就业人数分别为127.16万、83.27万、74.27万。
外来劳动力的加入,又不可避免“刺激”着上海就业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未来几年,本市户籍人口的劳动力适龄人数将保持在900万左右,外来劳动力将达到500万左右。按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不同的劳动参与率计算,本市需安排的就业人口是1200万左右,而在此期间一般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只有1100万左右,供需缺口大约在100万左右。可以预见,在今后若干年内,本市户籍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对有限就业岗位的直接竞争已经不可避免。
应该看到,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之间的就业结构互补特征日益明显,一些技能要求不太高的岗位和工种,外来人口就业数量已经接近或超过户籍就业人口,他们对促进本市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但大批来自农村的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缺乏的外来劳动力,也在相当程度上降低了本市就业队伍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