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当载着15名英军士兵的飞机缓缓降落在伦敦希思罗机场时,人们以为充满戏剧性的“水兵事件”到此就会收场,英伊之间围绕被扣人员展开的“口水战”也随之结束。可出人意料的是,两国之间的“唇枪舌战”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和伊朗宣布放人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事件发生之日,涉事双方就展开了一场暗流涌动的外交攻防战,各种宣传手段纷纷出场亮相。在扣留英军士兵后,伊朗方面先是以英军携带的全球卫星定位仪和伊朗地图指出,英军确实进入了伊朗水域,称自己“合法扣人”占得了先机。随后电视台播出的英军士兵承认“未经许可”进入伊朗水域,向伊朗表示“道歉”的画面,以及民众在英国驻伊大使馆门口举行的大规模游行,更是令英国“理亏”加“被动”。值得一提的是,伊朗还拿捏住了西方社会的“软肋”发起温情攻势,女兵费伊·特尼在书信中以军人身份呼吁英国从伊拉克撤军,并说自己是美英两国干预政策的牺牲品,让英国政府甚是难堪。紧接着,内贾德总统又突然将被扣士兵作为“伊朗人民送给英国人民的一份礼物”交还给了英国,并同时呼吁英国首相布莱尔不要“惩罚”那些承认“非法进入伊朗水域”的士兵。此举不仅为伊朗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许,消除了美英对伊动武借口,还争取到了来自西方势力内部的“好感”,可谓一举多得。
和伊朗的变化多端相比,英国的外交手段就有点儿相形见绌。且不说政府在士兵被扣期间“苍白无力”的声明与指责,在回到国内的第二天,15名士兵中的6人就在记者会上全面“翻供”,他们不光声称没有进入伊朗水域,自己是遭到“非法扣押”,还把向伊朗“道歉”的事情也推了个一干二净。从英国国内媒体的反应看,此举无疑是“弄巧成拙”。《星期日泰晤士报》说,整个事件中,伊朗把英国军队和政府当“傻瓜”一样耍了。英国军队的形象,特别是在中东地区的形象受到了损害。而英国国防部作出特批15名军人可以接受媒体采访,向媒体出售他们被扣经历的决定更是令舆论哗然。影子内阁国防大臣福克斯说,“我们的武装力量了不起的一点就是他们的职业作风和体面的素质。一直担心人质安全的许多人都会认为,他们出卖经历有些不体面,辜负了我们对我国军人的高标准期望。”更有人指出,“水兵事件”已经变成了一场“宣传马戏”,这些被扣士兵就像作了场“真人秀”节目,利用一场灾难发了财。
尽管“水兵事件”有些光怪陆离,但英国民众好像还是看出了一些道道,更加怀疑政府在处理伊朗核问题以及伊拉克问题上与美国紧紧绑在一起的立场和做法是否明智。同时,英国也开始有人在追究政府在处理这一事件上的失职。英媒体还纷纷责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件?为什么会出现伊朗总统最后长时间送别英军士兵的“丢人场面”?
如果说此次“水兵事件”是一场精彩的“正剧”,一出宣传“大戏”,那么,英伊在外交手段及宣传方面的暗中角力则是其中更为玄妙的“戏中戏”。倘若为“演员”打分的话,近几天国际社会的反应无疑是最有力的评分标准。正如英国《每日电讯报》援引美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博尔顿的话说:“伊朗赢得了一场重要的宣传和公关战,而英国政府的反应不行。”看来,在这场“戏中戏”中,伊朗的表现确实要比英国出色。★
(《解放军报》第5版 发布时间: 2007-04-11 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