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历史拐点:1935年秋的红军内部的政治纷争(3)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张国焘回到了他在抚边北端的住处。他的秘书长黄超拿来了一份中共中央出版的《布尔什维克报》。黄超说,规定这份报纸“只给一方面军的干部看,不给四方面军的干部看”。张国焘很是奇怪。但他拿过报纸只看了一眼,就知道为什么“只给一方面军的干部看”了。报上的文章出自宣传部部长凯丰,标题是《列宁论联邦》,文章将批判的矛头直指西北联邦政府,说这样一个“政府”在理论上是违背列宁主义的,在组织上是背离中华苏维埃政府的。凯丰的文章被登在《布尔什维克报》上,说明中央领导层意识到张国焘的“联邦政府”即使没有政治野心,名称也是令人疑窦丛生的:既然建立的是一个苏维埃政权,那么按照惯例,可以叫“川康苏维埃政府”,弄出个说不明白的“联邦政府”是什么目的呢?

在两个方面军官兵之间,一些小事在两军会合的欣喜消失之后突然变得十分敏感。比如,博古的警卫员提着一块牛肉找到张国焘的警卫员,希望换一些子弹。未果,双方竟然吵了起来。再比如,四方面军官兵看见一方面军的战士开枪杀牛,不但觉得这件事浪费了子弹,而且提出不能确定他们杀的是不是土豪的牛。张国焘对张闻天提出了一个比杀牛敏感得多的问题:中华苏维埃和中央红军受到的挫折,并不是像毛泽东说的那样,是因为蒋介石的飞机大炮厉害,而是中央的路线出了问题。

6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会议通过了《中革军委关于松潘战役的计划》,战役计划要求迅速、机动、坚决地消灭松潘附近的胡宗南部队,打开红军北进陕、甘建立新的根据地的道路。

两个方面军会合之后的十万兵马终于开始向北移动了。

第一次有人伸手向中央要权

两河口会议后,为了加强两个方面军的了解和友情,中央向红四方面军派出了一个慰问团,团长是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慰问团出发的时候,张国焘也离开了抚边,他本想回茂县的方面军总部,但听说了慰问团的行动后,就直接赶往了杂谷脑。中央慰问团在杂谷脑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但是行动也受到了“热情”的限制。张国焘的办法是“陪着”,中央慰问团吃饭、散步都有专人“陪同”。在交谈中,张国焘的话令李富春大吃一惊。张国焘说:“两军会合,摊子大了,为了便于统一指挥,总司令部须充实改组,必须加强总司令部。”张国焘提出的要求是:徐向前和陈昌浩不能仅按两河口会议决定当军委委员,要出任具有决策权和指挥权的副总司令和总政委。另外,需要扩大军委常委的数量,以便让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更多地进入中革军委。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頁/共11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