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张国焘的电报,毛泽东说:张国焘说嘎曲河涨水不能渡,完全是一个借口。四方面军连嘉陵江都过来了,哪有一条小河过不来的道理?至于说缺粮,在他们出发的阿坝地区筹粮,要比我们出发的毛儿盖地区容易得多。我们进入草地时带的粮食绝不比他们多,右路军的都走过来了,他们为什么不能?
9月8日,毛泽东、张闻天、博古、王稼祥、徐向前、陈昌浩聚集在周恩来的病床前进行了紧张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以七个人的名义联名致电张国焘:“目前红军的行动,是处在最严重关头……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因为“地形利于敌封锁,而不利于我攻击……经济条件,绝对不能供养大军”。“务望兄等熟思审虑,立下决心,在阿坝、卓克基补充粮食后,改道北进。行军中即有较大之减员,然甘南富庶之区,补充有望。在地形上、经济上、居民上、战略退路上,均有胜利前途”。电报最后说:“以上所陈,纯从大局前途及利害关系上着想,万望兄等当机立断,则革命之福。”
张国焘焦急地等待着右路军开始南下的消息,结果等来的却是中央北上的决心毫不动摇的电报。
毛泽东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
9月9日零时,张国焘给中央和前敌指挥部七人回了电报,在分析了南下沿途人口多、筹粮便、敌人弱、红军回旋余地大等种种优势后,他告诉中央和前敌指挥部:“现宜以一部向东北佯动,诱敌北进,我则乘势南打。如此对二、六军团为绝好配合。我看蒋与川敌间矛盾多,南打又为真正进攻,决不会做瓮中之鳖。”
事态急转直下。
紧跟着,陈昌浩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同意张国焘的意见主张南下。
接着,一个更严重的事件发生了。
前敌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看到了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的一封电报,电报依旧表示北进的时机不成熟,坚持要求右路军掉头南下。叶剑英立即赶往毛泽东的驻地将电报交给了毛泽东过目。1937年3月,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讲,张国焘在电报中说要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毛泽东亲自找到了陈昌浩,就南下还是北上的问题再次征求他的意见。陈昌浩说,既然张总政委命令南下,就南下,这个问题不必要再争论了。晚上11点,毛泽东又特地去看望了徐向前。他站在徐向前住处的院子里,问他对北上或是南下的意见。徐向前说:“两军既然已经会合,就不宜再分开。四方面军如分成两半恐怕不好。”毛泽东听后,让徐向前早点休息,然后告辞了。
凌晨,毛泽东一行出发前往红三军团的驻地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