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加苏,是胡康河谷南侧通道的入口,即图中德罗的上方。1943年10月30日新三十八师从新平洋(即图中欣贝延)出击,分南北两路进攻胡康河谷,立即遭到日军的顽强阻截。拉加苏之战,是胡康河谷战役前半段的一次重要战斗。说战斗可能有点儿不贴切,因为这一战从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一日中国军队攻占拉加苏,一直打到一九四四年一月下旬日军留守的福田秀良分遣队逃走为止,打了三个月。这一仗日军的兵力包括第55联队冈田第三大队,长桥中佐的纳卡地区特遣队,长尾大尉的预备兵第一补充队,以及波索中校的缅甸义勇军一个旅残部,总兵力两千余人。中方参战兵力有资料说是两个营,近千人,即112团第一营和第二营,我看的时候心里有些含糊,因为看双方的交战阵型,拉加苏绝对不可能有两个营窝在这里。当时中国参战的部队仅仅是112团一个团,战线覆盖包括南道和北道的整个胡康河谷谷口。日军呢?在这里放了三个联队进行抗击-第55,56步兵联队,第18炮兵联队。战斗重点在北线,因为北线道路宽阔,修路后可以通行车辆坦克。日军步55,步56,炮18联队的指挥部都在这里。南线日军兵力较少,以步55联队冈田大队为主。日军第55联队和18炮兵联队的指挥部设在分割南北两路的万塔格山山麓之于邦镇(图上没有,大体在达邦加左侧一点,第56联队设司令部于大龙河岸边的大柏家(即图上的达邦加)设防,中国军队分兵两路,不和大柏家敌军主力正面交手,试图从其两翼渗透,不料日军防线展得很开,从大柏家北面迂回的部队在更北面的临滨,加罗两地和56联队主力发生激战,从大柏家南面迂回的部队(李克己营)正撞到了于邦敌55联队两个大队的枪口上,在于邦的前进阵地康卡被日军团团围住。
您看,这打得叫什么糊涂仗,一个团,居然主动进攻三个联队的日军,还拉开了南北线一百多公里宽的战线,这不是找着被敌人各个击破么?要知道在当时大陆战场,日军一个联队可以打国军整整一个军的!孙立人明明手里有一个军,怎么只上来这么一点儿人?还有,干吗拉开这么宽阔的战线呢?不是说了吗?胡康河谷战役刚开始的时候孙立人还有点儿傻乎乎的,如此阵容就是这位老兄连续试图对日军用计,七搞八搞造成的局面。这等专门写胡康河谷战役的时候咱们再说。但令人奇怪的是,这一个团的远征军,居然就这样把三个联队的日军给扛下来了。临滨的中国军队和日军四千多人的步56联队居然打了个不分胜负,互有攻守,以至于日军认为战况激烈,无法从那里抽调部队出来。拉加苏和康卡,两处被围的中国军队死战不退,日军反复攻击,就是无法将其歼灭,反而自己损兵折将。松山一千多日军死守了三个月,那是有一年多修成的工事,而且最后还是全军覆没了。而中国军队据守拉加苏和康卡,可没有时间修工事,也顶了三个多月,等到孙立人明白过味儿来出手天外飞星,对两地进行围困的日军反而落荒而逃了。战斗结果完全不同,创造了中国军队防守作战的奇迹。然而,既然战线连绵如此之长,112团总共三个营,不可能放了两个在拉加苏,否则临浜和康卡的中国兵就都是超人了。最后我根据王楚英的《缅甸作战中的史迪威将军》,发现此战在拉加苏的中国军队,只有112团第三营。这段插曲就发生在日军围攻拉加苏的战斗中。说起来,拉加苏能守三个多月,中日双方可说都感到有些惊奇。别忘了和他们交手的十八师团可是日军的甲种师团,从杭州打到广州,从马来亚打到新加坡,军中全是老兵精通丛林作战,号称百战百胜。中国远征军毕竟也是人,能顶得住这支日军的疯狂攻击,如果没有点儿特殊原因是不正常的。这个特殊原因,一方面是中方的战斗力确实强,作战凶猛顽强,美军提供的空降补给也十分及时。另一方面日军自己也有问题,18师团的司令部包括它的补给部队辎重第12联队都在胡康河谷另一端的孟关,距离拉加苏七十公里,因为山道崎岖实际上到前线要走三百公里,所以日军的补给线拉得太长,造成前线供应不足,也是日军战斗力不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