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和黄明生的这段谈话引起了旁边一位少校军官的注意,他走过来,问:“老虎洞?你们知道老虎洞在哪儿吗?”记者老老实实地摇摇头,而黄明生的点头让军人喜出望外,“我姓刘,在南京军区’临汾旅‘服役,我对老虎洞阵地之战这段历史很熟悉,可我在紫金山找过好多次,都没找到老虎洞阵地。这不,一到星期六,我就到这儿来转转,但问了许多人,都没人知道。我能和你们一起去看看老虎洞吗?”
复杂地形竟让带路人都迷路了
记者一行人出发半个小时之后,黄明生停下来观看了一会儿地形,歉意地说:“对不起,我好像迷路了。我在2006年来的时候是秋天,现在季节不对,很多记忆中的位置都模糊了,只能重找。”这时,刘少校提醒说:“当年老虎洞之战,为了扫除视线上的障碍,阵地前的树木都被砍掉了。我们应该站在高处,找树木相对低矮的地方。”
一语惊醒梦中人,一行人赶紧往山顶爬去。站在山脊之上远眺,果然在第二峰以东的位置看到一大片较低矮的林子。根据黄明生随身携带的地形图上深绿色的图形显示,那位置应该在“永慕庐”的左手方向。
林子里根本就没有路,荆棘遍布,摄影记者那沉重的摄影包不停地被枝枝丫丫绊住,手忙脚乱。在一处山脊,记者遇见了一对爬山归来的中年夫妻,赶紧上前和他们攀谈起来,得知他们是老登山迷,对紫金山里的地形相当熟悉。他们手指前方说:“你们要找的地方可能就在不远处,那儿确实有许多防御工事,比较集中,像是一块阵地。不过,老虎洞这地名我们没听说过。”
质地上乘却弹痕累累的碉堡记述了战争的惨烈
一路走过的山脊都很狭窄,最宽处不超过十米,最窄处只有一两米。顺着山梁一路探寻,沿途不断发现有被炮火炸毁的建筑痕迹,还有人工挖掘的防御战壕的痕迹。凝视那些已被野草和落叶所覆盖的沟壑,仿佛看到那些血性男儿跪卧其中,咬牙切齿地向日军举枪还击的情景。正像刘少校和黄先生事先推测的那样,这些拱卫南京的工事,正面无一例外地都是朝向东南方向——那正是当年日军正面进攻的方向。
继续向前走了不到一公里,刘少校在一片杂树丛中发现了一座钢筋水泥的碉堡。这座碉堡露出地面的部分有一米五左右,埋在地下的部分有一米左右。堡内可容三到四人,北面有一向下的通道可进入碉堡,有三个射击孔,分别朝着东、南、西方向。从外面看,只有朝西面的射击孔完好,而朝东面和南面的射击孔的上部防雨檐均遭到炮火的严重损坏,局部已露出里面的钢筋,由此可见当年战斗之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