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发表专文,热烈赞扬新中国诞生的是英国共产党领袖波立特。新华社全文翻译了文章,并发了通稿。一些地方报纸,如《新华日报》10月1日全文刊登了这篇热情洋溢的长文。该文说:“毛泽东的声音响遍了世界”。
翻阅60年前的旧报,就像是在抚摸60年前的历史。重温历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仿佛是贴近了历史脉搏,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心跳仍然是那样地有力和强劲。60 年后,记录开国大典这一历史盛事的报纸已经泛黄,文字与照片都已变得模糊,然而透过这些珍贵的报纸,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开国大典那一伟大历史时刻的庄严与凝重,可以感受到万众欢腾的盛大场面。的确,新闻工作者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和参与者,更是历史的研究者和整理者。新闻是历史的草稿,而历史则是经过筛选的新闻。
10月1日,新中国的时间开始了。她是百年革命的产物,她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战火和混乱中降生,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百年期待,走向辉煌……
相关链接·主题延伸
回忆“开国大典”实况广播
1949 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是举国同庆的光辉节日,而“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工作,也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的重要一页。当时的技术装备相当简陋。要使整个天安门广场都能清楚地听到城楼上主席台的声音,并且传播到全国,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机是不能适应需要的。1940年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时期负责技术工作的傅英豪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机,把9只喇叭装置在一块板子上,形成强大的音量,我们把它叫做“九头鸟”,在广场上架设了好几个,把问题解决了。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一切准备就绪。当天下午,主持庆典筹备工作的周恩来,早已提前来到城楼上,以他一贯的严谨、负责的作风,仔细检查了各项工作,特地过问了实况广播的准备情况。下午3点钟,庆典准时开始。毛泽东以洪亮的声音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整个广场,欢声雷动,通过无线电波,传播到全国的城市和乡村,并且远达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