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底,我(即杨尚昆)到延安时,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情况十分困难,原因有三个:一是抗战初期,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时,国民政府按4。5万人的编制拨发经费,3年后,八路军、新四军已发展到50万人,经费却分文没有增加,连外来的援助也常被国民党扣发;二是陕甘宁边区140多万人口,要供给7万脱离生产的干部和战士,本来已是鱼大水小,困难很大,加上这年入夏以后,水灾、旱灾、风灾和雹灾并发,以致有数万灾民生活没有着落;三是皖南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加紧“限制异党活动”,竟停发八路军、新四军全部经费,又命令胡宗南对边区实行“经济作战”,不让粮食、棉布进入边区。所以毛主席说:这是“最大的一次困难”。怎么办呢?朱老总首先提出:建立自己的“家务”,每一个单位都要有一点“家务”。
那时说的“家务”就是种菜种粮食,做生意的单位很少。任弼时同志作了一番调查,向政治局提出一个方案:一是军队实行屯田制,生产自给;二是开荒;三是把三边地区的盐运出去向边区外销售,盘活经济。朱老总又亲自踏勘南泥湾,金盆湾。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王维舟率领三五八旅去陇东开荒种水稻。盐的产运销由留守兵团主任萧劲光负责,边区政府出资,“官督民运”。延安所有机关、学校,人人动手,开荒种粮种菜纺线,连毛主席也有生产任务。
3年后,边区粮食自给有余,棉花能自给一半。三五九旅能生产自给。边区财政开支的64%依靠自给。毛主席称赞:“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这是我们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党的“家务”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与此同时,我们还抽出一部分资金和人力从事生产经营,到国民党统治区甚至香港去做生意,开商店办企业,把边区的土特产外销,换取法币和美元,采办根据地不能生产的电讯器材、医药用品等。这件事,当时主要由任弼时、朱老总和(李)富春同志主管。中央派到香港去做生意的是卢绪章,后来他在新中国担任外贸部副部长,在香港搞了个华润公司。华东区也派曾山搞了个五丰商行。北平这摊由赖祖烈经营。
当时有那么一批人,深入敌区,为党筹措经费。后来邯郸解放,杨立三(时任华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编者)被派去搞贸易公司,没有搞成。这件事还闹出个笑话:有一次,华东来的人经过邯郸,看到杨立三穿着长袍马褂,戴着礼帽,大吃一惊,回来报告说,杨立三叛变了!
党产中还有一个来源,是抗战爆发后在大后方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