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马蒂尔达”2型坦克改装的“马蒂尔达?男爵”扫雷坦克

“马蒂尔达?胡萝卜”扫雷坦克既带扫雷辊,又带车体前的爆破装置,双管齐下
其行动部分的特点是采用了平衡式悬挂装置,每两个负重轮为一组,每侧有10个小直径的负重轮,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另一个特点是履带外侧有侧护板及排泥槽。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的优点是行驶平稳,但其缺点是动行程很小,只适于低速行驶的坦克。
二战以后的坦克上,已不再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坦克的最大速度为24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80千米,尽管比起“马蒂尔达”1型坦克有较大提高,但仍然未能挣脱步兵坦克的桎梏。
英军装备的“马蒂尔达”1型坦克,在敦刻尔克撤退之后,便从一线部队中消失。英军装备的“马蒂尔达”2型坦克,主要用于北非战场(利比亚、埃及)。1940~1942年间,英军的“马蒂尔达”2型坦克,主要用于同意大利军队的坦克作战。“马蒂尔达”2型坦克“实际上可以对付任何一种意大利的坦克和反坦克炮”,给意军坦克以沉重的打击。有趣的是,英军坦克兵为了能抢得先机,主要采用行进间射击的方式,这在二战中是很少见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北非的沙漠地形平坦、开阔;另一方面,“马蒂尔达”2型坦克负重轮多、车速低,坦克的颠簸不剧烈。这样,双方的坦克谁先开火谁就占得先机。英军的坦克兵训练有素,而炮手的抵肩射击,又有利于炮身的稳定。尽管行进间射击比二战中常用的短停射击的命中率要低些,但由于英军的坦克数量上占有优势,弥补了命中率稍低的不足
大漠铁骑――北非战场上的“马蒂尔达”2型坦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