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核废墟里的人们
用于制造核原料的铀矿石二战结束后,苏联与民主德国联合创办的维斯姆特矿产开采公司一直向苏联核武器和核电站提供核燃料。直到1990年东西德合并后,该公司才停止生产。如今,当地存在着严重的核辐射污染。德国政府为了治理这一地区的环境已花费了约70亿欧元。最近,德国历史学家卡尔斯写了一本名为《莫斯科的铀》的书,揭开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民主德国铀矿成为二战后苏联主要核燃料
二战结束后,苏美两国都制订了大规模发展核武器计划。但苏联核计划发展速度一直落后于美国,主要原因是到1944年年底之前苏联还没有开采、提炼出高浓缩铀。熟悉核物理的人都知道,研制原子弹至少需要200吨纯金属铀(50吨用于反应堆试验、150吨用于实际应用),但当时苏联只有战前保留下来的700公斤铀粉。开采、提炼铀的任务相当艰巨,要获得1吨浓度为40%的浓缩铀需要把大约2000吨的铀矿石运到工厂进行加工。为此,1944年12月8日,斯大林签署了国防委员会第7102号命令,决定由贝利亚领导的内务人民委员部负责铀的开采和加工工作,把具有核专业知识的矿工、地质专家、化学专家、机械师、动力工程专家以及技术工人派往铀生产联合公司。截至1950年苏联在国内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数已达7210人。
尽管国内铀矿石的加工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到1950年年初加工量已超过60万吨,但这仍然无法满足核反应堆的需求,于是苏联政府决定到世界各国寻找这种矿产资源,以保障核计划所需。苏联向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朝鲜等国派出专家寻找铀矿,但成果都不大。最终贝利亚决定利用民主德国的萨克森-图林根地区的铀矿区,在当地成立一个名为维斯姆特的联合公司,专门进行铀矿的开采和加工,为了保密起见,在这一联合公司的基础上还设立了数个分公司。实际上在这一地区早就有人开始采矿工作,当时主要是开采银矿、锡和锌矿。当人们发现铀矿后,并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处。后来德国纳粹政府接手在当地秘密开采加工铀矿,用于制造核武器。因此当地保留有很好的开采和加工的铀矿的基础设施。战后这一地区转交给苏联控制后,苏联政府马上在当地原有企业的基础上迅速恢复生产。几年中,这一企业为苏联核武器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浓缩铀。截至1953年年初,苏联核反应堆中所使用的铀差不多一半都来自处于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监管和保护下的这个铀矿。
苏联从美国口中捡到一块“肥肉”
美国可能会因为此事后悔,因为在战后,萨克森-图林根地区是首先由盟军占领的,后来才转交给苏联控制。当时美军有关人员也知道这个铀矿区的存在,但他们在捷克的波希米亚地区发现了更大的铀矿。同时他们认为,这一地区的铀矿资源贫乏,根本无法在此再进行铀矿开采工作。另外,当时美国向国外购买铀矿的价钱要比自己开采便宜得多,因此才把这块“肥肉”交给了苏联。而在二战期间,美英两国曾向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比利时购买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包括铁、锡、钴、锌和铀等。而由于西方国家一直对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持排斥立场,因此苏联根本无法从这些国家购买到战略物资。苏联不得不利用维斯姆特公司自己生产和加工铀,而其生产成本要比从国际市场购买贵5倍之多。但价格对当时的苏联政府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战后初期,这个企业一直由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直接控制。它是德国向苏联提供战争赔偿最大的一个项目。很长时间以来这个企业生产的铀是作为德国战争赔偿白送给苏联的。直到1954年年初这家企业才转交给民主德国政府,但仍由苏德两国共同使用。
在这家企业工作的德国工人多达20万人。开始苏联政府对工厂的管理十分严格。于是工人们提出抗议。苏联政府害怕影响生产,便同意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后来工厂管理层还模仿苏联模式在工厂中开展了为“兄弟国家”和“朋友”大力开采铀矿竞赛活动,这充分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他们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工作,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生产核武器和核电站所需的核燃料。
据德国有关部门统计,在这里工作过的工人中,有15万人出现矽肺病,5300人患上癌症,4300人因矿山噪音致聋。正是由于他们的忘我工作,使苏联在核武器研制领域迅速赶上美国,却给德国政府留下了重大安全隐患,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德国政府不得不拿出重金来收拾这一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