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面对国际形势变化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对原子弹在战略上蔑视,逐步在战术上重视起来。
1954年秋,我国最初发现有铀矿。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汇报人把铀矿石标本和探测放射性的盖革计数器拿到会上,当场演示发出嘎嘎的响声,毛泽东十分高兴地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解放以来,我们也训练了一些人,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下去,一定可以搞起来。”他还强调说:“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是一次对中国核工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他作出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核工业建设的开始。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年,毛泽东论断:“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中国的核工业全面上马了。原子弹正式开始展开研制了。
二、赫鲁晓夫翻脸不认帐,撕毁援华协议,企图扼杀我国核工业。历史却是如此讽刺性巧合,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之日,正是赫鲁晓夫被赶下台之时。
1956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中国以援助。
1956年10月3日,中苏两国领导人举行最高级会议,在会上毛泽东向赫鲁晓夫提出:“我们对原子弹、核武器感兴趣,今天想同你们商量,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使我们有所建树,总之,我们也想搞这项工业。”
赫鲁晓夫每次都是以搞原子弹要花费很多钱,有苏联的核保护伞就行了,核武器贮存时间长了,还要变质淘汰,重新投资生产,中国不必再搞为借口,搪塞过去,没有同意。
1956年,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性变化,先后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这两个国家倒戈,不再听从赫鲁晓夫的指挥棒,此时,赫鲁晓夫迫切需要中国对他的支持,在其向中国援助尖端技术的问题上,改变了原来的态度,有了松动,出现转机。
中苏两国经过多次谈判,于1957年10月,中国和苏联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此项协议主要内容是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其具体内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