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三,李自成亲率大军征讨吴三桂。在军中除了带着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之外还带上了三位皇子,显然将他们视为要挟吴三桂的人质。大顺军惨败于一片石,吴三桂发出檄文,要求归还太子和二位皇子,却只字不提父亲吴襄。可见当时太子政治价值之大。
四月三十日,大顺政权撤出北京,其后兵败如山倒,在庆都、真定两次大败,元气大伤。民间都认为太子死于乱军之中,弘光政权还正式为三兄弟进行了祭奠,但实际上三兄弟居然分别逃脱出来。太子朱慈烺一路乞讨回到北京,意欲投奔外祖父周奎,不想被拒之门外,旋即被捕获。前朝太子的出现,无疑是个巨大的隐患,无论是谁都可以打出拥戴太子的旗号反抗清朝,而名正言顺的太子必定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多尔衮刚刚颁布优待前明各藩王的诏令,以示“宽仁”,如何自食其言将太子置于死地?于是导演了一出认真为伪的闹剧。
十二月初,多尔衮命令周奎带着长平公主和见过太子的大臣来辨认,周奎一口咬定太子是假的。兄妹如何不相识?长平公主开始说是真的,被周奎打了几记耳光后便不敢再开口了。太子身边的几个太监都说这个太子是真的,当晚便暴亡,大臣们却异口同声说太子是假冒。甚至连太子的老师内阁大学士谢升也信誓旦旦说太子是假的,朱慈烺对他说:“某年某月某日,先生讲《孟子》时说过某事,现在还记得吗?”谢升实在无法回答,只得狼狈不堪地退下。
民间百姓果真以太子的旗号聚众起义。山东东阿地主祁八联合秀才杨凤鸣等人聚集千人起义,一举攻占东阿县城,给清政府发出通牒,要求“还我太子殿下”。尽管此次起义须臾便被镇压,但多尔衮在如此刺激下更加紧张,对凡是坚持太子是真的一律处死,其后“假”太子也被处斩。高压之下,一场认真为伪的风波才算平息。
南明弘光元年,北京的太子事件刚刚平息下来,南京又冒出来一个“太子”,事情更加曲折,风波之烈,甚至直接影响了南明政权的存亡。
三月初,前明鸿胪寺少卿高梦玘在从北京南下南京的路上遇到一个少年自称是东宫太子朱慈烺,高梦玘没见过太子的面貌,听此人大谈宫中往事朝廷秘闻,还真是难辨真伪。朱由崧大为吃惊,太子来到南京,自己的皇位如何维持下去?刚听到这个消息,朱由崧就对马士英说:“朕将何以自处?卿等细细查辨。”潜台词昭然若揭。
马士英协同大学士王铎、蔡亦琛以及皇亲国戚会同九卿科道的官员对少年辨别真伪。南明的大臣中见过太子面容的并不多,只有刘宗政、李景琏两个翰林远远的见过太子,都觉得这个少年比太子朱慈烺要矮一些,哪有年轻人无端变矮的道理?朝臣们疑心顿起,问了一些宫中内情,回答也多有谬误,但此少年态度傲慢,凡是朝臣认为谬误之处,都是答以“尔等宵小懂得什么?”一时还真是很棘手,被激怒的大学士王铎大声说了一个“假”字然后拂袖而去,马士英立刻推波助澜,诸位大臣一致认同这个南来的“太子”是假冒。
一番审讯,这个少年叫王之明,是万历朝驸马王蘂的侄孙,家住保定府高阳县,听说太子下落不明,突发奇想假冒太子之名希冀富贵,所谓宫中见闻多半是听家里老人和父亲在朝为官时的朋友说的,还有一些就是道听途说。此事在民间搞得沸沸扬扬,弘光帝朱由崧特意把审讯记录刊刻出来颁行天下,以正视听。但民间和各地官员早对朱由崧的横征暴敛极为不满了,各式各样的谣言立刻满天飞,尤其是一些手握重兵早已蜕变成军阀的驻镇大将出于各自的目的认定朱由崧是故意以真为伪,屈打成招,大逆不道。皇帝遇见兵有理居然也说不清,只得把王之明关在狱中,期望慢慢解释,以安抚各位军队首领。
不料多铎大军攻到了长江北岸,此时驻扎在武昌的大军阀左良玉自称奉了“太子朱慈烺”的密诏,借口救护“太子”,率二十万大军顺长江东下,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要攻入南京诛杀奸贼以清君侧。弘光政权顷刻瓦解,五月初十,朱由崧弃城而逃,南京的一些百姓拥着王之明到南明故宫的武英殿即位登基,希望他能率领南京军民抵挡住清军,这个王之明的确无赖,第一件事居然要选秀女,到五月十五日城破,小冒险家王之明死于清军的刀下。
神秘的朱三太子
“三太子”这个说法本身就很有趣,太子是储君,属于唯一法定继承人,何来序列?
民间弄不清皇子的排名,更弄不清皇子的姓名,只知道按照皇家取名字的习惯应该叫朱慈什么的,于是乎便给朱三太子取了很多名字,影响比较大的叫朱慈璊、朱慈英等等,最靠谱的叫朱慈炯,根据明代皇室给子孙起名沿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做偏旁以示朱明王朝执掌乾坤经天纬地的规矩,崇祯的男性子侄辈的名字中必然会有个“火”字做偏旁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