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们关心的李玉琴建立新家庭的问题,也有眉目了。自从溥仪挥动“快刀”斩断了理还乱的情丝,又有人张罗给李玉琴介绍男朋友,这回她动心了。但她坚持自己的条件:人品好,有理想,有共同语言,更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过去那段坎坷历史,不歧视她。于是,省广播电台录音工程师黄毓庚很快走进了她的生活。
老黄是上海人,细高个儿,一头乌黑的头发,五官端正,戴副眼镜,说话幽默得体,举止潇洒大方,懂英文,懂音乐,脾气也好,人又聪明,李玉琴在大媒人--省电台编辑、老同学许书香家里第一次见到他时就留下了非常不错的印象。
老黄也很诚实地向李玉琴“交代”了个人历史。他是个“三门”干部,旧社会一直在上海教会学校读书,1950年应聘前来东北,在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搞技术工作。由于身处机要部门,而他上高中时又一度加入过三青团,所以在历次运动中都要受到严格审查,经过大量内查外调总算搞清楚了,属于一般历史问题,继续留在电台工作,到1956年工资改革时还给他连调了两级工资。
李玉琴感到最难得的还是老黄对那段宫廷生活有很豁达的看法,他头脑里封建旧意识少,虽然自己没有结过婚,却不计较女方的婚史。他还认为,当年只有15岁的小姑娘,对那段宫廷生活没有任何责任, 这是旧社会留下的历史伤痕,不能算个人缺点。他还专门为此给李玉琴写过一封长达20多页的信,表达一片真挚之情。其中有这样几句话:“你是个善良、美丽而又坚强的姑娘,不但不应该受到歧视,反而应该受到尊敬。因为你承受了几千年封建礼教摧残给妇女造成的痛苦,而又勇敢地挣脱出来,从而获得了自身解放,所以值得尊敬。”
李玉琴看过之后非常感动,把信当作定情之物而珍藏起来了,似乎觉得比溥仪送的那盒“价值连城”的首饰还要珍贵。这以后,她和黄毓庚作为朋友相处了一年,经历了从友谊到爱情的发展全过程。当时正面临着“整风反右”激烈斗争的形势,李玉琴也常常提出一些弄不懂的问题向男朋友请教。1958年明媚的5月,两人举行了简朴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