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丝石砚出名早,西晋张华撰《博物志》中有“天下砚品四十有一,以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的记述。唐柳公权《论砚》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宋代唐彦猷《砚录》谓:“红丝石华缛密致,皆极其妍。既加镌凿,其声清悦。其质之华泽,殊非耳目之所闻见。以墨
试之,其易于他石者有三:渍水有液出,手试如膏一也;常有膏润浮泛,墨色相凝如漆二也;匣中如雨露三也。自得此石,端歙诸砚皆置于衍中不复视矣”。又云:“此石之至灵者,非他石可与较,故列于首云。”想当年,有这么多权威人士著文评述红丝石砚,并把“第一”这一响亮称号,冠其名下,显见不是出于个人偏好,而是有目共识得出的结论。至于后来因何少见著录,这可能与传世品流传极少有关。红丝石产于青州西四十里之黑山,石外有皮石,磨去皮,即见纹理,其纹理红黄相参,理黄者,丝为红色,理红者,丝为*,故得名。山东高密市博物馆藏有一清代红丝石砚,该砚长36厘米,宽39厘米,厚8.5厘米。砚身呈不规则形,周边雕饰龙纹及流云纹。所雕图案,采用细刻、线刻和浅刀雕刻(低浮雕),适当穿插深刀雕刻。如此处理,使龙体在云中时隐时现,极富有动感。为了与流云相协调,达到醒目效果,其墨池和墨堂皆呈不规划形,放眼看去,似有风力扩充之势。此种设计,可谓先声夺人,独具妙算
(见图1)。砚背阴刻行书题记138字,文文曰:“尝考云林石谱,益都(青州)县之红丝石为砚材,颇发墨,陆游笔记唐彦猷录:青州红丝砚覆以匣,数日墨色不干。苏易简‘砚谱’谓:砚材四十余品,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歙州次之。石出益都县西境之黑山,山径崎岖,古洞深,寻之不易。余做客益都,偶获斯石,亟命良工琢磨成砚,坚润光彩,古人推此石为砚材第一,洵不虚也。甲子夏日绿野山人识于益都官廨(见图2)。”该砚色泽艳而不浮,石质坚实滋润,叩之声如金石,所用为红丝石比较难得的好石材。款落“甲子”,刻制年代当不晚于清同治二年(1864)。其体积之大,雕工之精,铭文之长,在同类物品中较为罕见,更显珍贵。睹物,再品味一下前人的赞语,归根结底,还是“不虚”二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