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新石器时代,人死后是直接埋入土中的。大约距今6000年前左右才使用葬具装殓死者,然后入土,所用葬具也是五花八门的。
1960年4月,在大运河拓宽工程中,位于江苏省宝应县北首的泾河镇出土了两具南唐时期的木棺。木棺的位置是在运河拓宽工程中西河口的坡下。木棺及棺底的前出部分颇长,木屋就安置在这个

屋宇的结构与桥的结构相比较为复杂,位于水池的后面,紧靠棺的“前和”。屋宇正面当中设门两扇,作板门状,门上还钉有金属的铺首,铺首兽面的边缘作多边形,衔环作下垂的长圆形,与扬州平山堂出土的南唐木屋中的铺首相像,与唐代及同时代的铺首其形式也颇为一致。可见其因袭的关系非常密切。门内上下装有门枢结构,故门扇的启闭闭非常方便。门扇的两侧设有直棂窗。木屋的屋顶上半截的三面紧靠着木棺的“前和”部分,形式为歇山顶,屋顶的坡度为29度,两角戗脊微微反翘,屋面上凸起瓦陇十八行,瓦陇、椽子皆伸出檐口以外,檐口做成滴水状,椽为矩形,椽的排列与瓦陇相对,椽档疏朗,排列整齐。另外木屋还有台基、角柱、柱础、阑额、斗拱等结构。
关于木屋的丧葬形式,在唐代的舍利棺上就已有在棺的“前和”、“后和”部分普遍地饰以建筑题材了,至五代以后则进一步发展成为真实的小木屋。合肥南唐墓曾出土一木屋,是保大四年(946)所制,木屋的形式是悬山造,屋前设有勾阑、望柱、蜀柱、斗子、栏板等形状。扬州平山堂出土的南唐木屋,遗物中有木俑、木地券等。木屋结构中有水池部分的栏杆、木桥。屋宇部分不够完整,只有金属饰件中的铺首和帽钉。泾河出土的南唐木屋形制较为特殊,它不但反映了唐、五代时期的葬俗葬制,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形式和艺术风格,对研究唐、五代时期的建筑内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