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正定文珍草堂藏有民国时期邓碧珊彩绘鱼藻诗文方瓶,鱼藻形态自然真实、生动活脱,线条秀丽,色调淡雅,画面清爽,笔力深透;诗文笔法流畅、沉雄峻拔,诗情画意,尽在其中,让人见之即喜,爱不释手(见附图)。
彩绘鱼藻诗文方瓶,高22.5厘米上宽9厘米下宽7厘米,此瓶圆口内收、平肩微折呈四方筒形,长腹上宽下窄,底为方形宽足,凹底施釉,底款为方框式红色朱文篆书的“碧珊”二字。现将四面分述为后:
A面构图丰满,工细入微,画面下方绘两尾扁鱼,栖于水草之中;画面上方游来大小五尾鲢鱼,游姿灵活,尾鳍翻摇,以浓淡不同的墨色点成鳞,池水澄清,情致幽逸,尽显作者不凡的写实功底。
B面为邓公行草书法,题云:“水作精神墨作胎,都从笔底写生来。自知不是烟波客,何事持竿傍钓
台。时在丁卯年仲秋月之上浣,生发仁兄大人雅赏,铁肩子邓碧珊画于珠山客邸”。墨色自然,运笔如行云流水,可窥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底。C画面下方绘一尾扁鱼与二尾鲢鱼围绕月影轻梭。画面上方绘一尾粗大鲢鱼和二尾小鱼,从萍藻间游来。姿态轻灵活泼。
&nbbsp; D面题云:“逐日条条水面过,往来浑似弄轻梭。自知不是烟波客,何事持竿傍钓台。时在民国十六年仲秋月之上浣,弟宏发敬赠,铁肩子邓碧珊画于珠山客邸。”
细腻的笔调、优雅的笔趣、极富层次,此彩绘鱼藻诗文方瓶当属难得的珍品。方器从制瓷技术看远比圆琢器制作难度大,圆器多可轮制且便于修整,利于批量生产,方器只能手制且速度也慢,以数块平板形瓷坯黏合,稍有不慎则前功尽弃矣。故此彩绘鱼藻诗文方瓶尤显珍贵。近年来,珠山八友的作品深受藏家的青睐,价格倍增,成堂作品要百万以上,小件也要近万元。邓碧珊彩绘鱼藻诗文方瓶属立件,精品之作,保存完好更具收藏价值。
邓碧珊(1874-1930年)别名辟寰,号铁肩子,江西余干人,清末秀才,珠山八友之一。首创“九宫格”瓷绘肖像技法,也是景德镇以炭精擦笔画法绘肖像画艺术的创始人。20世纪20—30年代以画鱼藻为主,并大胆借鉴吸收东洋画技法,形成独特风格。邓公自幼生长在鄱阳湖畔,常随父兄下湖捕鱼,熟悉各种鱼类生活特性。他知晓急水中的鱼藻粗壮,静水中的鱼藻细小,小河水港才有浮萍;知晓鲤鱼的鳞片从头到尾约有36片,鳜鱼的鳍平年一般只有12根,闰年才有13根;他的鱼藻达到了形神合一的境界,在景德镇享有“鱼王”的美称。
邓碧珊的鱼藻画将中国画笔墨意趣与日本绘画技法成功相结合,又融入肖像画的细腻风格,堪称匠心独运。从笔墨特征来看,邓氏的鱼藻瓷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邓氏画水藻以艳黑勾描,色料有深有浅,有浓有淡,一丛一丛相互交叠,层次丰富又不杂乱。
二、邓氏画水藻好用水绿在施有玻璃白的粉底上进行浓淡积染,讲究深浅变化。
三、邓氏画水藻染色时注重冷暖变化,水藻的中心部位和密集处染色以大绿之类的冷色调为主,从水藻中心部位到边缘处,渐次由大绿过渡到草绿或赭绿的暖色调。
四、邓氏的“鱼藻图”上总是两三尾游鱼,鱼背色调黑重,渐次向鱼腹处淡去,层次微妙。然后在料色未干之时,以点画之笔穿插画鱼鳞,细腻之致,夺造化之工,得其形也得其趣,达“游而不散”之效。
五、邓氏的鱼藻图上总是数点浮萍,不事波涛,也无潋滟,厚不因多,薄不因少,笔精墨妙。
邓碧珊还在20世纪初,以瓷上肖像画的技法,画过一批墨彩风景瓷板画,如《福建金山塔》、《四川三苏故宅》等。邓氏墨彩风景瓷板画的笔墨特点是:屋舍以艳黑单色描绘,细致部分用笃笔笃匀,可细腻地画出复杂的形象和细节丰富的浓淡层次,严谨精致;屋顶瓦楞以扒笔扒出,手法严谨精致,笔路稳健,深浅适度。邓碧珊在老年为拓宽画路,丰富绘画创作内容与形式,常画云龙和老虎之类,《景德镇史话》有载。墨彩刷花就是其中一种新尝试。
邓碧珊工书法,以篆隶为佳,行书规整遒劲,章草涵韵很足。王琦也曾执弟子礼向其学习书法。作品题款以隶书、行书为多,格式规范,书体个性突出。
常见落款为:“铁肩子邓碧珊画于珠山客邸”、“铁肩子邓碧珊画意”、“邓碧珊画于珠山”、“铁肩子碧珊”、“碧珊写于珠山之南轩”等。常见印款为:“邓氏”、“碧珊”及别号“烟波钓徒”、“小溪钓徒”等。
(2006年4月19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