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一座西夏女性墓葬出土的银制品当中,有一些竹节形银簪(见图),长16.5厘米、银簪最大直径0.5厘米,头部为竹节形,中部渐细,至簪叉部渐粗钝。笔者以为其造型也最为奇特、罕见,制作也最为精制,内涵也最为丰富,寓意也最为深刻,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因而,在此略述一二,与各位专家学者和西夏文史爱好者共同鉴赏探讨。
海原县的这座西夏女性墓葬,经考证是被西夏皇帝李元昊废黜的野利氏皇后墓葬。据《宁夏历史地理考》载:在西夏时期其疆域“南接萧关”的天都山地区,就是今天海原县所在地,处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又据《西藏政史》载:宁夏南部的西夏党项族为密纳克人,或木雅人。其当时驻将为野利遇
乞,号“天都大王”。野利遇乞有一女,嫁给西夏的开国皇帝李元昊为妻,后封为“宪诚皇后”,李元昊曾在今海原县西安州镇建有南牟会行宫。史料(《西夏纪》卷十一)载“野利氏,遇乞从女也。身颀长,有智谋,常戴金起云冠,令他人无得冠者,封宪诚皇后。”卷十七载“南牟倚天都山、葫芦河形胜”。“宋庆历七年,西夏称天授礼法延祚十年(公元1047年)”,李元昊“为太子宁令格娶妇没移氏,见其美而自纳焉,号为‘新皇后’,别居天都山。”并在此营造宫殿“内建七殿,极壮丽,府库馆舍皆备”,“日与没移氏宴乐其中”。野利氏皇后有怨言,而被李元昊废黜皇后。野利氏被废黜后“别居天都山,后稀得见”,不久之后便谢世,葬于天都山(今海原县南华山的灵光寺附近)。&nbssp; 何故使这位被废黜的皇后喜欢上了竹节形银簪呢?
众所周知,竹与松、梅不畏严寒而被尊称为“岁寒三友”,竹还有“虚心自持”之意。竹节形银簪表述的正是这种含义。
在唐朝能诗、善书艺,时称女校书的薛涛,本为“长安良家女,随父宦,流落蜀中,遂入乐籍”(《全唐诗小传》),成乐伎,滞留成都,直到七十五岁去世。她的诗流传很多,相传有五百首,有《锦江集》五卷,现在仅存八十九首,大多是七言绝句,其中《酬人雨后玩竹》就是以咏竹为题材的五言律诗,而《酬人雨后玩竹》这首五言律诗却是她的压卷之作: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枝。
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这是一首酬人之作。有人雨后赏竹,写了一首诗送给她看,她应照原作写了这首诗酬答。
诗中描写的是“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他的两位妃子在竹林哭泣,而“泪洒斑竹”。从出土的西夏竹节形银簪中能领略到西夏的野利氏皇后被废黜也“泪洒斑竹”。
虽然,“泪洒斑竹”都表述了帝王妃子的事情,但与“舜妃”所遭遇到的情景截然不同,一个是“舜帝南巡死于苍梧”而不管两位妃子,另一个是皇帝新纳妃而不管皇后的情景。但不难看出,竹节形银簪是西夏的野利氏皇后生前的所喜,也表明了其所含的汉唐之文化。
与宋朝同处在一个时期的西夏王国,对汉唐文化却全面的吸收,这一点在清代赵尔巽为《西夏纪》作序时还感叹西夏“雍雍乎汉唐之遗风焉”就足能说明。而且在海原西夏墓出土的西夏竹节形银簪中更能领略到汉唐文化的风格,因此,西夏竹节形银簪是研究西夏王国皇室家族生活习俗不可多得的文物。
(2006年4月19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