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有这么一段话:“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
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这段话的前一部分,谈的是篆、草、隶、章诸体书法的各自特点和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中间部分谈的是具有美学意义的风格、墨法、用笔、结字的书法创作,或可认为是书法品评的标准,作者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些目的之后,才能“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反之,作者也明确指出:“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我们可否试作一想,凡书者,不论其书法艺术高低与否,皆视此标准而为追求之目的,仿书造假者也概不例外,于是我们将此标准移来,改做对书法作品真赝鉴定的标准。假定“风神”是指书法风格或曰书者精神世界的外化,“妍润”是指恰到好处的枯湿协调,浓淡有致而又滋润的墨法运用,“枯劲”是指燥锋渴笔的力度,引申为骨法洞达,不滞涩,畅快峻利的笔法,“闲雅”是指作品中的书卷之气,牵强解为结字的美丑,既不平淡又无险绝的中庸大度,得平和之美。
因此,我们在鉴定书法作品真赝的时候,便有了从这四个方面入手的方便条件。若纯以“风神
n=right border=0”论真伪,恐怕会失之偏颇,因为它刚刚完成了辨别作品真伪的第一步。当然,绝异的精神面貌的确不用再考虑其他方面,一棒打杀便是。但多数的情况是,造假者的智商绝非低级。在浩如烟海的古代书法作品中,“风神”毕肖而其他方面均不近似的作品不在少数,如果单以“风神”定真伪,忽略其他方面,恐怕会网罗甚伙,造成很多没有必要的麻烦。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王羲之作品”,均为晋以后的钩填或临摹之作,真正的王羲之墨迹则无从得见。换个角度说,尽管如《丧乱》、《二谢》、《孔侍中》(见左图)、《妹至》(见右图)诸帖,均在风神和字形上与世所公认的王书最为接近,但在墨法、用笔等方面,我们还是一无所知,这是学书人和书法理论界一致的困惑。所以,鉴定书画作品的真伪,就要从包括“风神”以及其他各个方面去综合考虑判定,取其一点不及其余,固然可行,但不若从几个方面去综合判断。这就好比你说某甲不是某乙,理由只有一句“长得不像”,这话若不是出自其亲属之口,恐怕难以让人信服,这里就需要多方面举证才能解决问题。
尝见收藏界的朋友持其所藏,请行家辨伪识真,行家往往只回以简单一句:“不对”、“风格不是”、“看风神”云云。其结果是求鉴者兴冲冲而来,怏怏然而去。为人答疑,不可以一言以蔽之,除非另有隐情,如若不是,不妨和大家从几方面一同参究,相互受益,岂不更好?
(2006年8月23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