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是中国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它的正面平滑光亮可以鉴容,背后铸有纹饰图案和纽,纽可用来晚季。特别是铜镜的纹饰同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习俗、风尚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朝的铜镜工艺,独树一帜,是自汉代以来中国铜镜铸造达到了第二次高潮的时期。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唐玄宗李隆基将他的生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并向文武百官赏赐铜镜,老百姓也在这一天铸镜互赠,当时的铸镜业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发展地相当迅速。特别是镜子的造型丰富多彩,一改两汉拘谨、呆板的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并且与铜镜形状相配合。纹饰题材来源于生活、自然景观及神话传说等方面,表现方式以写实为主要基调,充满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在三门峡市博物馆展出的两面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晚期铜镜,就向我们展示了铜镜背后两个有趣的故事。真子飞霜镜是三门峡文物工作队1994年在市区一座唐代墓葬中发掘出土的,直径30厘米,缘宽0.6厘米。镜子的造型为八瓣葵花形,纹饰以浮雕的形式,写实的手法作散点构图。背面外区有铭文一周,为“凤凰双镜南金装,阴阳各为配,日月恒相会,百云芙蓉匣,翠羽琼瑶带,国心人心相亲,照心照胆保千春”。镜钮左侧有一位披衣坐绒的老者,在竹林底下抚琴,在他身前的案几上放有笔、墨、砚等物品。镜钮右侧的怪石上挺立着一只昂首翘尾,展翅鸣舞的凤鸟。此时此刻,正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您看:天上有一轮圆月被云朦朦胧胧遮住,一阵微风吹过,竹林随风摇曳。您再看,镜钮下方的池塘中一枚荷叶舒展的伸出来,叶中恬恬卧着一只巨大的乌龟,这只乌龟形成了整面镜子的中心。整幅画面疏朗有致,饱满富有生气。尤其是以卧龟作镜钮,头尾四爪贴附荷叶加固成钮座,巧妙地达到了装饰和实用的高度结合,显示出唐代制镜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创造才能。
这面铜镜的内容反映的是高士隐居生活的一个片段,反映了他们浮云富贵、粪土王侯的人生心态。
另一面镜是流行于唐代晚期的“三乐镜”。这面“三乐镜”是1983年在灵宝市采集的。镜子直径13厘米,缘宽0.5厘米。这面镜正面微凸,背面有圆钮。钮上方有一长方形框,内有铭文九字,分三行书,自左自右为“孔夫子问曰答荣启奇”。镜钮左侧为孔夫子,他头戴高冠,身着宽袖长袍,右手持仗,左手抬起指向前方,镜钮右侧为荣启奇,他身穿鹿裘,左手持琴,头部微侧,右臂扬起,显得飘逸好似在舞蹈,镜钮下方有一株柳树,枝叶下垂,整幅画面极为简洁、明朗。
三乐镜纹饰题材取自于《列子·天端》,孔夫子游泰山的一段趣话。孔夫子上泰山,迎面走来了身穿鹿裘载歌载舞的荣启奇,孔夫子就问:“老先生为何如此高兴呢?荣启奇就告诉了他人生当中最得意的三件乐事:你看,天地万物间,以人为贵,我有幸成为了人,这是一乐;在人当中,男女有别,男尊女卑,我又是男人,这是二乐;人生70古来稀,我已活到了90多岁,这是三乐。故事叫三乐,镜子也就称为三乐镜。镜中弥漫着浓厚的乐于天乐,顺乎自然的主题思想,带有浓郁的道家气息。在晚唐人们取这一题材铸在铜镜上,并广为流传,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人生心态,那就是一种希望能过上朴实,安定知足的生活,这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知足常乐”!
在这两面唐代人物镜上,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其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更为重要的是给我们人生带来的启谛。在“真子飞霜镜”上感受到怀才不遇之人的伤感,在“三乐镜”上体会到知足常乐之人的幸福。
(2006年8月23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