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正史记载,风流绝代的杨贵妃在马嵬坡香消玉殒了。可是,在日本的民间却盛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贵妃并没有死,而是流落到日本,甚至还曾帮助日本天皇挫败了一次宫廷政变。日本南宫博的《杨贵妃外传》和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中对此均有描述。
传说,禁军将领陈玄礼爱慕贵妃的国色天香,不忍心杀她,就与高力士合谋,以侍女代死。而负责运送尸体、检验尸体的官员恰恰是高力士和陈玄礼,这才瞒天过海,救了贵妃一命。在陈玄礼的亲信和日本遣唐使的护送下,贵妃乘船离开大唐,经过漫长漂泊,到了日本山口县久津。
这个传说将杨贵妃流落日本的细节述说得如此天衣无缝,不免让人心生疑惑:贵妃真的大难不死,流落到日本?
而更让人惊异的是,在今天的日本,关于杨贵妃的故事并不只限于捕风捉影的口口相传,而是有实物为证,有痕迹可循。
迹象之一:女孩子争做贵妃后裔
1963年,日本一女孩在电视中展示了其家谱,说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
无独有偶,2002年,日本影星山口百惠在接受采访时称:“我是中国杨贵妃的后代。”
这个消息让中国人无比震惊,杨贵妃的后人怎么可能跑到日本去呢?
其实早在20年代,中国的两位学者周作人和俞平伯就探讨过这个问题。
从他们之间的通信中可以看到,先是周作人自日本朋友处知道日本沿海边有一个叫做“久津”的村子,以“杨贵妃之乡”而闻名,便写信告知俞平伯先生。俞平伯覆信中曰:“传说虽异,证据亦足为鄙说张目,闻之欣然。不知能否由日本友人处复得较详尽之记叙乎?”。
众所周知,白居易是著名的写实派诗人,他所创作的《长恨歌》绝不是漫无边际的浪漫想象,而是有据可依的。俞平伯先生对《长恨歌》及相关作品专门作了考证。指出一个重要证据:
正史、野史和诗文作品均提到,安史之乱两年后唐玄宗要改葬杨贵妃,就私下派人掘坟,拾到了一个“香囊”。当太监把这个香囊献给唐玄宗时,玄宗爱不释手,终日挂在身上。试想,如果贵妃真的死了两年,尸体早已腐烂,“香囊”必然充满了腐尸的味道。普通人尚且不会碰触这样的香囊,贵为皇帝的唐玄宗又怎么会终日爱不释手?
迹象之二:日本人将杨妃奉若女神
史学家都认为,杨贵妃是没有生育能力的,她一生两次嫁人,却没留下一男半女。他的前夫在续弦后生了几个孩子,唐玄宗也子孙满堂,这就说明她生不了孩子。
可是为什么日本女孩子却争相声称自己是贵妃的后代呢?这就说明日本人对贵妃的喜爱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2002年,时逢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由吴汝俊策划并主演的京剧大戏《贵妃东渡》在日本巡演了几十场,竟然场场爆满。其中有两名观众,跟着跑遍了23个城市,整整看了23场。”可见杨贵妃在日本的知名度之高。
日本不但有贵妃乡、贵妃塔,甚至还有杨贵妃观音庙,这表明杨妃在日本的地位不亚于观音娘娘。
迹象之三:明皇的信物、贵妃的墓塔至今保留
《长恨歌》记载,唐玄宗曾派方士出海寻访杨贵妃。找到贵妃后,方士将玄宗所赠的二尊佛像交给了她,杨贵妃则赠玉簪作为答礼。
令人吃惊的是,这居然在日本得到了印证。这二尊佛像现在还供奉在日本的久津院内。至今当地还保有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五轮塔。五轮塔是建在杨贵妃墓上的五座石塔。杨贵妃墓前有二块木板,一块是关于五轮塔的说明,一块是关于杨贵妃的说明,上面写着:“充满谜和浪漫色彩的杨贵妃之墓----关于唐六代玄宗皇帝爱妾杨贵妃的传说。”
据说,日本人都喜欢到杨贵妃墓朝拜,说这样做可以得到漂亮可爱的孩子。迹象之四:日本经典文学《源氏物语》竟是贵妃故事翻版
11世纪时,日本著名作家紫式部根据《长恨歌》写了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小说《源氏物语》。紫式部是日本宫廷女官,主要为宫廷内的贵夫人们讲述汉学,《源氏物语》就是描述源氏的命运,与中国的杨贵妃有很相似之处。
该书首卷中,作者用“太液芙蓉未央柳”来形容更衣(妃子)的美貌;更衣深得天皇宠爱,两人朝夕相处,对天盟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惜更衣早亡,悲伤的天皇“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以此寄托哀思,这里的天皇与更衣,活脱脱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翻版。
四川史学专家冯教授认为,关于杨贵妃生死的传闻,虽然无法考证,但杨贵妃三个字已经成为大唐盛世的代名词,她的生死之谜值得人们永远探索。
杨贵妃有没有亡命去日本?
斯米
杨贵妃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历代文人骚客在描写她和唐玄宗李隆基的宫廷爱情生活方面,真可谓呕心沥血,不异笔墨!但是,对于杨贵妃的死因,则说法不一,至今还是一个谜。
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是被缢死的。
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奔蜀,途经马嵬驿,六军将士以咎在杨家,愤杀杨国忠,迫杨贵妃自缢,葬尸于坡前。这是历来正典史籍的普遍记载。如唐人李肇在其《国史补》中说:“玄宗幸蜀,至马嵬驿,命高力士缢贵妃于佛堂前梨树下,马嵬店媪收得锦靿一只,相传过客每一借玩,必须百钱,前后获利极多,媪因至富”。杨贵妃死于马嵬驿的一座佛堂梨树下,这一点确凿无疑,而且搬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导致一位老太婆借此大发其财。对于这一历史事件,《旧唐书》、《新唐书》都说杨贵妃受缢死于马嵬驿,与李肇的上述记载大同小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引杨贵妃被缢的史料更为详细:当哗变的军士杀了杨国忠后,护驾的六军将士仍不肯继续前进,唐玄宗亲自下令,也无效。唐玄宗要高力士问军中主帅陈玄礼是什么缘故?陈玄礼回答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唐辫宗听后,最初不肯割爱,“倚仗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却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而唐玄宗却说:“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这时连高力士也一反常态,对玄宗说:“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视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玄宗经高力士劝说,“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这样才使六军将士“始整部伍为行计”(《唐记》三十四)。
正典史籍几乎都是以上的记载,而稗史、传奇也有这样类似的记载。元和元年(806年)冬,白居易任盩厔县尉,他的好友陈鸿和王质也寓居该县。一天,他们游览仙游寺,谈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异常感慨,王质建议白居易以此为题写诗,白居易写了脍炙人口的《长恨歌》,陈鸿写了《长恨歌传》。陈鸿是位史学家,在写杨贵妃缢于马嵬驿一节时他是这样记叙道:杨国忠处后,“左右之意未决。上问之,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仅袂掩面,使牵之而云,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
杨贵妃死于马嵬驿,日本一些著名的学者也持这一说法。如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汉学家井上靖先生,他在收集了大量史实的基础上,以细腻的笔调,写了长达14万多字的《杨贵妃传》,把这位传奇人物的悲欢离合,描写得畅酣淋漓。关于杨贵妃的死,井上靖先生不仅与中国历代学者观点相同,而且还写了杨贵妃本人临被赐死前的态度。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驿,则当了女道士。这种说法,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记载:“无旋地转回龙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说的是平叛后玄宗由蜀返长安,途经杨贵妃缢死处,踌躇不前,舍不得离开,但在马嵬坡的泥土中已见不到她的尸骨。后来又差方士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在这里暗示贵妃既未仙去,也未命归黄泉仍在人间。后来一些学者认为,根据白居易《长恨歌》所述,杨贵妃当是流落到了“玉妃太真院”(即女道士院),唐时女道士院实质与青楼无异,此时她已落花飘零了,这对玄宗说来真可谓“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俞平伯先生从20年代末期在《小说月报》第20卷2号上发表的《<长恨歌>及<长恨歌>的传疑》一文起,直到解放后,一直坚持这一观点。
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杨贵妃亡命到了日本。1936年,一位日本少女在电视台向日本电视观众展示了她的家谱等古代文献,言之凿凿地声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这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此事在竹内好主编的日文杂志《中国》有记载)。日本有种说法,说死者是替身,杨贵妃本人则远逃日本山口县大津郡油谷町久津。据当地的传说讲,认为被缢身亡的,乃是一名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死。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尸体,察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这一以假代真的计谋得以成功。而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飞快南逃,大约在今日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过海上的漂泊,来到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历史学家邦光史郎在《日本史趣事集》中还若有其事地说:杨贵妃死后就葬在匀津的二尊院。至今当地还保存有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一座五轮塔。在久津二尊院里还供奉着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两座立像,传说是唐玄宗为了安慰杨贵妃而特意送到日本来的,现已被日本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日本《中国传来的故事》(1984年《文化译丛》第5期)一文中则是这样记载的:“唐玄宗平定安禄山之乱,回驾长安,因思念杨贵妃,命方士出海搜寻,至久津向贵妃面呈玄宗佛像两尊。贵妃则赠玉簪以为答礼,命方士带回献给玄宗。虽然互通了消息,但杨贵妃未能回归祖国,在日本终其天年。”
应该说,杨贵妃缢杀于马嵬驿,史料是比较翔实的,且已得到公认。但是,杨贵妃出逃当女道士和亡命日本的说法,也言之成理,证之有据,不能轻易地否定。
没有。其实这就是杨贵妃之死历史迷团
这是比较有争议的一段历史事件
历史学界普遍是认为杨贵妃是已经被赐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杨贵妃逃亡去了日本。
但真正历史是怎么样,还不太好定论,所以说杨贵妃后裔流落日本也只能做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才可能发生。
但是杨贵妃是否逃亡日本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争议,不可尽信。姑且当一种猜测吧。
怎么不说是去韩国?所以韩国女人都漂亮?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