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界猜测中国海军航空兵至少装备了3架运-8型海上巡逻机:No.9261、No.9271和No.9281
运八飞机是我国在前苏联安-12军用战术运输机的基础上自行研制的运输机、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四发涡轮螺旋桨、中程中型多用途运输机。该机可用于空运、空投、空降、抢险、救生及海上作业等多种用途。至今,运八系列飞机已发展到20余种专业机型,不仅装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满足了国内邮政航空、民航市场的需求,而且还出口到海外多个国家,获得了广泛的好评,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世纪60年代,一代伟人毛泽东发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他说“三线建设搞不好,我睡不好觉”。根据国家建设大三线的战略部署,航空工业部在建设贵州航空工业基地地同时,从1964年开始了汉中航空工业基地的规划和筹建,后来即成为运八系列飞机的研制和生产基地。
运八飞机从1969年初开始研制,最初由西安飞机制造公司(现名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安飞机设计研究院(现在与上海飞机设计所联合组建中国航空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制造,经过2年零4个月,于1972年2月发出全套设计图纸、技术条件和计算报告;随之进行零件制造和装配。
01号原型机于1974年12月10日完成总装,12月15日首次试飞,飞行历时26分钟,高度6000米,各系统工作正常,试飞取得圆满成功。随后,西飞将02、03号原型机散装件及运八飞机的全部技术资料、部分专用工艺装备转交汉中基地,由当时陕西飞机制造公司(1999年改制组建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继续试制,汉中基地也因此由“汉中歼击机基地”变为“汉中大型运输机基地”。此前,汉中基地已经进行了运八飞机起落架的试制,从上级要求1975年汉中出机的总目标出发,按照汉中基地的试制进度,依次展开各项工作,一边搞基建,一边研制。
1975年12月20日,02号原型机首次在汉中柳林机场飞上蓝天;1976年9月通过全机静力试验;1977年1月,03号原型机试飞成功;1980年2月被批准设计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198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运八原型机在运八系列飞机中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军用运输机,具有战术运输机的各种特点,能够在草地、雪地和砂砾地等简易跑道安全起降,可靠性高,该机已普遍装备我国陆、海、空三军部队。运八原型机的机长34.02米、翼展38米,机高11.16米,最大起飞重量61吨,最大着陆重量58吨,空机重量35.488吨,最大平飞速度为每小时662千米每小时,最大升限10400米,巡航速度为每小时550千米每小时,最大载油量约23吨,最大续航时间10小时50分,最大航程5620公里,最大商载量20吨,运载10吨货物的情况下,可从北京飞抵全国任何一个省份的机场。
中国运八飞机技术参数设计特点
运八飞机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舱分前、中、后、尾四段。机身整个前段为密封舱,前段前半部是驾驶舱,设置正、副驾驶员、领航员、通信员和空中机械师座席,驾驶舱前段为领航舱,有机玻璃机头罩便于领航员观察;机组乘员包括尾炮射击员共6人;后半部为可乘坐14名随机人员的押运舱。中段为货舱,地板下有前、后副油箱舱。货舱长度为13.5米,宽度为3至3.5米,高度为2.4到2.6米,总容积为123.3立方米,可运载重型武器装备和大型物资;货舱为非气密舱,有加温和低空通风设备,运送人员时可迅速装上伞兵座椅,
机上还设有跳伞钢索等空降设备,一次可空运全副武装士兵96名或空降伞兵82名,或载运载60副担架时一次可转运重伤员60名和轻伤员23名,加3名医护人员。机舱装有多种装卸工具,可空运、空降机动车辆或轻型步兵战车, 用于运送物资时,可空运散装货物20吨或集装货物16吨,机上装有两台电动绞车,可将大型货物拖入货舱;中小型货物可用机上2.3吨的梁式吊车随意搬动。机动车辆可由随机货桥直接驶入货舱,货舱地板上设有系留装置。运八原型机可空投1、2、4及6米规格的空投平台,空投单件最大重量为7.4吨。机上设有滚棒装置、侧导轨,保证投货平台出机时间不大于6秒钟。后段的前部是货舱大门,后部与尾翼相连;尾段也为密封舱,装有一门自卫机炮,设有射击员座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