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7 是我国在前苏联 安-24 型的基础上研制生产的双发锅轮螺旋桨中短程运输机。运-7是 西安飞机工业公司 研制生产的双发涡浆支线运输机,于1970年12月25日首飞上天。
1966年4月,西飞公司正式启动逆向仿制70年代引进研制安-24的任务。第一架原型机首飞后,于1977年和1979年两次组织了飞机设计定型鉴定。由于当时尚有部分机载成品没有定型,几个试飞科目尚未试飞等原因,国家没有批准设计定型。同时民航使用部门明确提出原型机的发动机功率不足,在我国部分地区的高温高原条件下,飞机的起飞重量受到限制,商载大幅度减少。因此必须解决发动机功率问题,并必须完成单发起降的鉴定试飞、机体结构的补充静力试验。
1980年,运-7完成换装大功率的 涡桨5A-1 型发动机的论证、设计、生产及鉴定试飞。新的发动机的功率由2550马力提高到2900马力,此外新的机体结构和性能显著提高。1982年7月24日,运-7飞机经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设计定型,投入小批生产。在此之前成功的进行了单发起降试验。7月30日,国家正式批准运-7飞机设计定型。1984年1月23日,中国民航局正式颁发运-7飞机适航证。1986年4月,运-7首航仪式在合肥举行,5月1日正式向中国民航局交付,正式编入航班投入运营,打破了外国飞机垄断中国民航客运的一统天下。85年12月1日,李鹏、姚依林以及国务院各有关部委负责人在首都机场乘坐运-7-100型飞机,并就国产民用飞机的发展、零部件国产化和保护政策发表了讲话。万里曾指示“今后同类飞机不要再进口了”。但实际上,由于运-7直至80年代中才真正形成批量规模,早已落后于国际水平,噪音和舒适性很成问题,民航和乘客都不喜欢运-7。截至1992年年底,各型运-7已交付85架。
运-7-100 型是第一种运-7的重大改型,合作方包括香港HAECO公司。主要改进包括改装电子设备、空调系统、内部装饰,加装了翼梢小翼,增加失速警告系统。驾驶舱改为三人体制,载客增加到52人。100型可以满足在复杂气象条件下起飞、航行和进场着陆的要求。87年4月23日,运-7-100型首飞沈阳-平壤国际航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