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26日,一架大型喷气客机在上海大场机场腾空而起,直刺蓝天。这就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运10飞机,人们欢呼雀跃,热烈庆贺它的首次试飞成功。为了这个成功的时刻,我们曾艰辛奋斗了10年。
中央决策迅速上马
建国以来,我国航空工业有很大的发展。由于国内形势的需要,长期以来发展重点放在军用飞机上,民用飞机起步较晚,直到70年代,国内航线基本上没有使用过国产飞机,民用飞机的研制还没有走出自己的路子。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发展民用飞机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
1969年,周恩来总理就询问过能否在轰6的基础上,设计一架喷气客机。1970年毛泽东主席到上海视察工作时曾指示:“上海工业基础很好,可以造飞机嘛”。同年,周恩来、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从发展我国航空运输事业考虑,批准了上海造飞机。当年8月,国家计委、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向上海下达了试制生产大型客机的任务。1973年6月2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又对大型客机的研制作了具体批复。
这架大型客机是以美国1970年版的联邦航空条例FAR-25的要求为设计基准进行自行设计,定名为运10飞机,技术上相当于60年代中期的国际水平。上级对运10飞机的设计技术要求是,航程7000公里,时速850-900公里/小时,飞行升限12000米,起飞滑跑距离1300米。机上装有4台涡扇8发动机,单台地面静推力8165公斤,试制批先装同类型进口发动机。
运10飞机的方案设计工作开始于1971年4月。1972年1月,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听取汇报,原则上批准了设计方案。同年8月由全国航空界知名的专家、教授参加的总体方案会审会,再一次从技术上肯定了运10飞机的设计方案。1975年基本完成全机设计工作,共设计图纸14.3万标准页,编制技术条件211份,提供技术报告789份,开展各类课题研究171项,编制并应用计算机程序138项,编写各种技术手册约200万字。1978年11月,第一架飞机全机静力试验一次成功,1980年9月,第二架飞机首飞上天一次成功。
在以后的4年半时间里,运10飞机进行了大量科研试飞,证明飞机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特性,飞行性能达到预定的设计指标。其间,曾飞到北京、哈尔滨、广州、昆明、合肥、郑州、乌鲁木齐、成都等地,并7次飞到拉萨,为驻西藏部队和自治区政府运输了大量急需物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