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较好的速度特性。
运10飞机采用了较为先进的尖峰翼型。其阻力发散马赫数为0.85,优于波音707的0.84;最大巡航速度为974公里/小时,高于伊尔-62和波音707飞机。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运10飞机远航程气动效率最高的马赫数为0.79-0.8,也较波音707高。
3.有较好的经济性。
民用飞机的经济性涉及较多的因素。据一般统计,在直接使用成本中,燃油费用约占40%,经理论计算和试飞实践表明,运10飞机的座公里油耗均较伊尔-62和三叉戟飞机为低,而与波音707的相当,运10飞机的上座率只要达到60%,即可回收燃油费和飞机折旧费。
4.有较好的机场适应性。
运10飞机在国内航线使用时,飞机的载荷等级数(LCN)为48-56,较三叉戟的62-64.5为低。据不完全统计,在当时的机场条件下,运10飞机可以使用的国内机场有35个,而波音707和三叉戟仅为10个,同时由于运10飞机的推重比大,单发升限可达9500米,很适合飞西藏地区。
5.有较大的使用伸缩性。
运10飞机最大燃油量可达51吨,而且机舱容积较大,这就提供了使用伸缩性的余地。即机舱装客、货多时,燃油可少些;航程飞短些;反之,多油少货可飞远航程。运10飞机飞国内航线,当商载21.47吨时,航程为3150公里;当商载为5吨时,航程可达8000公里。
6.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运10飞机如改装先进的CFM56型发动机,将使燃油消耗率下降20%,大大提高经济性,噪声水平也大大降低,可满足FAR-36的第三阶段噪声标准要求。如果加长机身3.5米,则可大大提高装运量,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性。如在机身左前方开一大口,则可改成客货两用机,也可用于军用运输。
(二)运10飞机的主要技术成就
运10飞机在技术上的成就可总结为10项:
1.国内首次采用FAR-25为设计标准,突破了过去一直沿用苏联规范的局面。
2.国内首次采用“尖峰”型高亚音速翼型。
3.国内首次全面采用“破损安全”、“安全寿命”概念设计和分析飞机结构。
4.国内首次采用全翼展整体油箱(最大装油量达51吨),首次研制出大容量气密客舱(最大容积达318立方米)
5.国内首次成功地采用机翼下吊发动机的总体气动布局。
6.国内首次采用由调整片带动操纵面的气动助力操纵形式,省去液压助力装置。
7.国内首次进行规模较大的全机各系统地面模拟试验。
8.全机选用新材料76项,占18%,选用新标准164项,占17%;选用新成品305项,占70%。这些新材料、新标准和新成品为民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9.国内首次全面地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型号设计,编写了计算程序138项。
10.国内首次按FAR-25要求组织了大型客机的研制试飞(共飞行130架次,170小时)。
运10飞机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没有投入航线使用,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却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是很不容易的。因此,研制运10飞机的历史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它是我国民机发展的成功的起点。
总结经验以利再战
从1970年8月中央下达任务到1985年2月飞机停飞,运10飞机的研制前后历时14年半,国家总投资5.377亿元,其中研制费3.34亿元,基本建设费1.747亿元,上海市提供流动资金0.29亿元。
运10飞机的研制是成功的,它的主要经验是:
1.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振奋民族精神运10飞机研制的重大成果是在70年代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人们不禁要问,在当时那样困难的条件下,怎么可能搞出一架总重110吨量级的、技术水平与波音707相当的大型喷气客机呢?答案只能是人心齐,泰山移。在航空工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参加运10飞机研制的广大科技工程人员和工人本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抵制“四人帮”的干扰、破坏,走艰苦创业的道路。他们以强烈的事业心,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计报酬,努力为国争光,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2.洋为中用,尽量采用国外先进技术在运10飞机研制过程中,我们全面地引进和应用了美、英设计规范,并且对参考机的设计经验进行了全面借鉴。针对国内风洞尺寸偏小的困难,我们还采用了参考机种进行对比试验的方法,解决了风洞试验数据修正的问题。消化、吃透参考机使我们少走了不少弯路,这实际上是一种最经济和有效的引进方式。
3.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对于民机来说,尤为重要。运10飞机研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为确保运10飞机首次上天的安全,1980年8月26日,航空工业部派出首飞检查组,对研制工作和试飞准备工作进行全面检查。何文治副部长担任试飞领导小组组长,明确提出了运10试飞上天必须具备的八项基本条件,要求上天前必须完成69项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确保首飞安全的措施,保证了运10飞机首飞一次成功。
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如果我们能充分借鉴研制运10飞机的经验教训,本着“立足国内,以我为主,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通过各种可能的国际合作途径,提高自己的设计、试验、制造能力并形成产业”的方针,开展国际合作,进行新的干线客机研制是完全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