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Battle)轰炸机悲歌(18)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缪斯河上的桥梁。尽管法军炸毁了桥梁,但德军以浮桥取而代之,并继续其凌厉的装甲攻势

尾声与反思

虽然迭遭重创,“战斗”在法国境内还是一直奋战到 6

月中旬。此时盟军在法国战役中的失败已成定局。残存的“战斗”回撤到英国,前沿空中打击部队亦被撤消。恢复建制后的轰炸机第一大队依旧使用“战斗”,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在夜间发动对荷兰和法国港口的袭击,以阻挠德军海狮计划的实施。

第一大队最后一次执行作战任务是在 1940 年 10 月 15 日到 16

日。第 301 波兰中队轰炸了法国布伦港。12 和 142 中队则轰炸了加莱。此后,大队就开始换装“威灵顿”轰炸机。

而“战斗”的作战生涯也就此基本结束。剩余的“战斗”主要用于训练和靶标牵引等任务。

142 中队的“战斗”,由法国返回后改装为靶标牵引机

1940 年 9 月 2

日,英国生产的最后一架“战斗”交付使用。包括原型机和 226 架靶标拖曳机与 100 架教练机在内,英国总共生产了 2,185

架“战斗”。其中费尔雷公司生产了 1,156 架,奥斯丁公司的产量为 1,029 架。在一些盟国,“战斗”一直使用到 1949 年。

作为一种完全达到设计指标的飞机,“战斗”在实战中却以一曲悲歌结束了它的战斗生命,这充分暴露出单发轻型快速轰炸机的固有技术缺陷。事实上,轰炸机的任务和乘员载荷,决定了其重量必然超过同时代的战斗机。如果动力装置的总功率没有相应的提高,则轰炸机是无法在速度上与战斗机抗衡的。显然,单发轻轰炸机的动力构型与速度指标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实际上“雄鹿”等机型的成功,只能昙花一现于和平年代中。在军备竞争和缓、技术兵器发展缓慢的环境下,一些设计优秀的单发轻轰炸机才会有机会取得速度上的相对优势。一旦环境发生变化,军备竞争加剧,航空兵器得到快速发展,单发轻轰炸机的所谓速度优势就会立即荡然无存,而当初为了追求速度而在防护、载弹量等方面做出的牺牲,就突显出来而成为致命缺陷了。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8頁/共20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