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b AJ-37“雷”攻击机进一步增强易维护性和可靠性设计。为了便于维护,机身上一百多个维护用舱门集中设计在机体下侧,地勤人员在地面即可对飞机完成维护作业;该机的每小时维护工时只有约20小时,两次任务飞行间的加油和装弹仅需10分钟。如果需要更换发动机,只需将后机身拆下,换发作业6名地勤人员只需一小时即可完成;在世界上率先采用机载自动检测仪,便于发现电子设备故障。瑞典战斗机的易维护和可靠性的前瞻性思路,如今已被确立为武器研制的主要指标之一。例如,在第四代战斗机如美国F/A-22得到更进一步的完美体现,每飞行小时只需要0.5个直接维修工时;F/A-22机身底部离地面只有0.9米,这样,几乎所有的部件或系统都在肩膀高的高度范围之内;模块化结构的航空电子系统采用即插即用(P&P)技术等等;来实现易维护性和可靠性。
武器平台发展模块化的思路也在Saab AJ-37“雷”攻击机上初见端倪。从当初设计要求来看,新飞机能兼有截击机和攻击机等多用途能力。因此设计出的Saab AJ-37“雷”攻击机具有一定的空战能力。而当时美、苏两大国都极力研制专用机型,甚至美国和前苏联的两款精典之作F-15“鹰”战斗机和苏-27战斗机都是为空战而设计,美国宣称F-15“鹰”战斗机“没有一磅的重量是为了对地攻击!”瑞典这种“一机多用”的构思主要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制,从实用性和经济性着手,全面均衡性能优化设计的产物,最终取得巨大成功,如今也被确立为武器研制的主要指标之一。而同样,众多空优型战斗机也改进了对地攻击能力,连美国的第四代F-22“猛禽”战斗机也被美国空军在2002年9月调整为F/A-22,兼顾制空与对地攻击双重任务。
从Saab J35A“龙”截击机开始发展到Saab AJ-37“雷”攻击机成功体现的快速短距起降能力,是当今战斗机的重要指标之一,瑞典人的前瞻性的又一重要体现。Saab J35A“龙”截击机在普通公路上仅滑行400米即可起飞;使用推力换向器,其在公路上着陆的滑跑距离可限制在450米以内。在当时,战斗机的降落滑行距离一般在1,000米左右。目前来看世界上主要先进战斗机都具有良好的短距起飞距离,F-15“鹰”为274米,俄罗斯新型苏-30MKI仅需要150米。
就像前面所指瑞典Saab J35A“龙”截击机为实现苛刻的高指标而大胆采用双三角翼气动外形,瑞典创新勇气也表现在动力选择上。英国在1959年9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康维MK-508”涡扇发动机,安装在VC-10中型运输机上。美国也紧跟着通用动力公司推出了CJ805-23和普?惠公司推出JT-3D。但在1961年,Saab AJ-37“雷”攻击机在世界上同类较小的飞机中率先采用新型涡扇发动机。由普?惠公司专门根据瑞典的要求将JT8D型民用涡扇发动机改进成战斗机军用RM8A型,加装上了加力燃烧室,最大加力推力达到12吨。从最大推力来看,前苏联采用涡喷发动机的米格-23“鞭挞者”战斗机最大推力为10吨,起飞重量是Saab J35A“龙”截击机的两倍;从技术上来看,将近十年之后,世界上的一些主流战斗机全面采用省油高能的涡扇发动机,如1970年12月21日首飞的美国海军第一架F-14“雄猫”可变后掠翼舰载原型机,安装两台普?惠公司的TF30-P-412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