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米格-23(MiG-23)系列战斗机评析(25)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月勃列日涅夫的上台使苏军前线轰炸航空兵摆脱了赫鲁晓夫所信奉的“导弹代替飞机”观点的影响而重新得到重视,米格-23

和稍后更强大的苏-24(北约称呼“击剑手”)便由此诞生了。

另一方面,米格-23 系列从设计思想上看在当时也未必落后。米格-23

本身虽无精确对地攻击能力,但其攻击型米格-27 原型在 1970 年 8 月 20 日便实现首飞(此时距米格-23S 首飞才 1 年多),并与米格-23 一起从

1973 年开始投入大批量生产,而美国空军尽管在 1961 年就已决定采用 F-4(原称 F4H-1),但 F-4 系列中的第一种多用途型——F-4E 也是在

1967 年 6 月才试飞的,只是该机此时已经较为成熟,在技术和作战性能上均领先于后来的米格-23。

米格-23

战斗机对于我国有着特别的意义。一方面,中苏关系破裂之后我国一直极度关注苏军军事打击力量的发展,大航程、多用途的米格-23

装备苏联空军歼击-轰炸航空兵后形成的威胁是促成我国第 3 代战斗机(按我国战斗机发展历史划分)—歼 8B 诞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米格-23

的大量出口又使我国获得了直接研究它的机会(尽管只是 MS 型),其腹鳍、差动平尾、双管航炮、机翼和尾翼后缘的蜂窝结构等数十项技术为我国所借鉴或提高,从而使我国第

3 代战斗机在性能上实现了跨越,并在综合作战性能上实现了对前者的超越。

歼8B

平尾差动采用电传控制:根据《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我国歼 8B 战斗机采用电传操纵的平尾差动,使其亚音速滚转效率提高了 45%(而米格-23

为液压-机械操纵的平尾差动)

-End-

第一頁    上一頁    第25頁/共25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