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3-98:为使现有的米格-23 能使用到 2010 年,RSK 提出了米格-23-98 改进方案
主要设计特点
基本气动设计
米格-23 是苏联继苏-17(北约称“装配匠”B)后的第 2
种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轰炸机,它在气动上参照了美国 F-111 变后掠翼战斗轰炸机,继承了 F-111
最初的多用途设计思想并要求具有宽阔的飞行速度范围、较大的航程和作战半径、良好的起降性能和突出中低空机动性能。这在它气动布局上的主要反映便是以变后掠上单翼布局取代了米格战斗机传统的中单翼结构形式。

米格-23
变后掠翼增重:米格-23 的变后掠翼带来的结构增重约为 600 千克(机翼/起落架各 400/200 千克),加上其它部分飞机累计增重约 1,100 千克
米格-23 的机翼前方有较大的固定边条(前缘后掠角70°),机翼转轴沿展向位于距机身轴线约
21.4%
半翼展处(主要考虑连接机身和活动翼的翼套的大小.翼展取最小后掠角时数据),沿横向位于机翼最大厚度处(主要考虑使机翼的密封和转轴的整流更方便),机翼具有
18°40′、47°40′ 和 74°40′ 三个可用前缘后掠角(它们在飞行员操纵手柄上对应的标示值为
16°/45°/72°;不过该操纵手柄事实上可使机翼停留在最大和最小后掠角之间的任意位置),其中 18°40′
的后掠角用于起降、转场巡航和巡逻待机;74°40′ 的后掠角用于超音速和低空大表速飞行;4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