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澳门市政厅档案馆保存的《镜海丛报》上,还可以看到当年澳门的知名士绅,为孙中山行医联名做的广告。孙中山受过良好的医学训练,行医时也有很好的口碑,因此他更倾向于西医是可以理解的。孙中山的病从一开始,便与中医还是西医的争论连在了一起。1月26日,孙中山病情急剧恶化,已到非住院不可的地步。他究竟是去了医院,还是请中医来为他治病呢?1月26日下午6点,为孙中山进行外科手术。主刀者为协和医院外科主任邰乐尔,协和医院代理院长刘瑞恒、德国医生克礼也参加手术。打开腹腔后,眼前情景令医生们大吃一惊:肝脏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黄白色结节,孙中山病理报告协和医院保存至今,照片虽经过复印,仍可清晰辨认出肝脏之上的浅颜色结节。医生们发现孙中山整个腹腔的脏器粘连扭结,符合晚期癌症多处转移的诊断。主刀医生在肝脏表面切下几块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活检号为s—6825。病理是由后来担任协和医院第3任病理科主任的胡正祥完成的。当晚在由德、美、俄3国医生对切片进行检查后,断定是肝癌晚期。以当时的医疗条件,的确无药可治。所以在将肝部的脓吸出以后,又只好缝合起来。
手术后,孙中山住进了协和医院第301病室。手术过后的最初几天,孙中山反应良好,1月27日的午后,甚至提出还想吃点儿东西。29日医生的报告也显示孙中山体温正常,脉搏和缓。证明手术后效果良好。但很快,在短暂的稳定之后,孙中山的病情再度急转直下。2月3日,德国医生克礼、美国医生邰乐尔以及刘瑞恒代理院长,将实情告诉孙中山,“孙先生听之甚为安静,而精神倍增勇敢。”医生们此时还发现,孙中山的肝病,其实已经潜伏很长时间了。孙中山的肝病早在10年前就已经有症状了,1916年左右,他就时常感到胃部不舒服,可惜当时一直是当作胃病来治。有人推断,最初可能是一种寄生虫寄生于孙中山的肠胃,引起病变。由于没有及时医治,病变逐渐扩于肺部肝部,成为肝癌。孙中山长期生活在热带蚊虫孳生的地区,加上饮食、环境等原因,加剧了此病的发展。孙中山确实得过很严重的胃病,百般医治无效。后来陈其美向他推荐日本东京名医高野太吉,陈其美患有严重的胃肠病,腹泻带血4年,中外名医束手。接受高野太吉医治后,痼疾全消。孙中山在去看过一次后,却对这个东京名医的方法,产生了怀疑。因为他发现,这个医生对胃肠病人的治疗观念,与西医完全相反。这个日本名医所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方法呢?一般得胃病的人,应该多吃软的食物,像粥啊、牛奶等等,尽量少吃或不吃硬的食物。而这个高野先生却强调要尽量多吃坚硬的食物,这就与西医和传统观念完全相反。孙中山自己就是吃粥、奶、肉汁儿等调养为主的,所以他产生怀疑。但是因为用传统办法治不好,所以他还是按照高野要求,尽量不吃肉类油质及粥等软的食物,而多吃蔬菜等能排流动物的硬质的食物,结果他的胃病很快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