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媒体内容同样具有导向性
“春晚”上背《百家姓》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例子,名义上给孩子看,但实际上并不适合孩子的内容随处可见。
作为一个强势媒体,电视常常成为一部分家长和孩子获得育儿知识的重要途径,“电视上都播了”会成为他们仿效的理由。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电视除了传播信息外,还有一层教化的功能,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要是有问题,能在电视上播出吗”?“春晚”早年间一直充当着时尚界的风向标,明星们的行头往往会成为争相模仿的对象,费翔的爆炸头,毛阿敏当年的巨大垫肩衣服都被狠狠山寨过一阵。虽然现在“春晚”的受
关注度不如以前,但其影响力仍然不能被忽略,所以在这样的场合让孩子做的任何事情都完全有可能被仿效。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节目的导向性一定不仅仅指所谓的政治正确,是否会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也应该成为考察内容——虽然这个审查的难度更大,但如果我们真的认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的话,这个问题一定不能够被忽略。
儿童媒体最大的导向就是不要误导孩子和家长
背《百家姓》的节目其实是很容易误导孩子的,可以简单地做一个分析,这个小姑娘横空出世地站在那里,我们大概只知道她的姓名和年龄,其他的情况一概不知,接下来就是她的表演。对于观众来说,看到的只是“会背”这样一个结果,不知道她是因为记忆力超常,还是因为有特殊的方法,抑或是经历了一番刻苦努力等等,我们都无从知晓。
放大局部信息的结果就是给很多人造成误解,这个小姑娘很快就会成为榜样,习惯于用别人的孩子来对比的家长会指着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你们差不多大,人家都会背了,你怎么还不会?”于是,在不了解原委的情况下,更多的孩子被要求去背《百家姓》了,尤其是对一些辨别能力不强,或者文化素质不高的家长来说,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了。
孩子是演员,还是道具?
多年前,在一次策划会上,我的一个同事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他说,假如我们把一台摄像机放在黑猩猩的笼子外头,拍下它的生活起居,这样的节目也许我们会很喜欢,但黑猩猩一定会讨厌,最起码,摄像机影响了它的正常生活。对于孩子来说,也有近似的道理,受到重视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要“被看”,遗憾的是,在我们的镜头里,孩子常常是在充当演员,是在竭尽全力地表演给我们看,并且希望获得我们的掌声;还有的时候,孩子就是道具,用以实现我们的某些企图,而真正能让他们处于正常状态的节目太少太少。
背《百家姓》的小姑娘就不幸地成为一个演员,甚至是道具。
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几个判断就能说清楚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大人负有非常重大的责任。我在一次现场拍摄中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个家长竟然冲过来,就站在摄像师边上开始指挥自己的孩子怎么抢镜头,可以想象当时这个孩子的状态会是怎样。
有一件令我至今难以释怀的事情,我曾经做过一期关于时间的节目,当时是要讨论一些关于时区、时间计算等比较抽象的话题,现场是主持人和两个专家加上两个小学生,主持人串联节目,把握话题走向,专家解释一些问题,而孩子则被我们的节目当成了道具,他们的功能很简单,就是要让人知道这是一个有孩子参与的节目,或者是引起下面的话题——和那个背《百家姓》的孩子的功能一样。
为了能让节目好看,孩子显然不能单纯做一个摆设,于是,主持人会问他们一些问题,恰好这个选题生发出来的一些话题比较难,记得还提到了儒勒•凡尔纳的《环游地球八十天》之类的。两个被学校精挑细选的孩子来到演播室,坐在镁光灯下,对着摄像机,就如同参加了一场考试,他们的紧张可以想象,无疑,我做了一件很残酷的事情。
多年过去了,也许他们已经上了高中,也许已经忘了那几个小时的煎熬,但我一直不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