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的孩子总是“被塑造”
我还记得另一个偶然在电视上看到的片段,一个小男孩被安排跟着主持人跳范晓萱的《洗澡歌》,正跳着,另一名男主持人晴空霹雳地一声呵斥:“你没跟上XX姐姐的节奏,你肯定注意力不集中!”小男孩很意外,沮丧之情溢于言表,但他还是努力地“集中精力”继续跳,接着,男主持人又弄点儿新鲜的,手里拿着一个虚拟的遥控器,大概意思是让小男孩听他的指挥,调快调慢或者被停掉,小男孩依然很配合,只是都差点儿哭了。显然,主持人是为了活跃气氛而进行的搞怪,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双方会心照不宣地配合,而对孩子来说,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分辨玩笑和真实,尤其是在如此正式的场合。
虽然孩子一直备受我们重视,但事实上在我们的媒体中,孩子的形象处于“被塑造”的地位,大人的霸权无处不在,想让他们真正快乐自然起来,确实是需要我们花一些心思的,比如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压力,尽量多地还原他们真实的生活等等。
作为一个媒体从业人员,我衷心地希望我自己和我的同行们多了解孩子,不要想当然地为孩子作一些判断,比如,我们不要以为蹦蹦跳跳就是儿童节目的主要形式,不要以为故意说着孩子气的话就是儿童节目的语言,这次“春晚”上还出现了另一个不停唱“喜欢我,喜欢我”的节目就又是一个大人想当然的例子。
作为一个家长,我希望我们自己增加判断力,先想明白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任何“电视上已经播了”都不能成为我们跟风的理由,更不能不加辨别地把电视节目作为自己的育儿指南。
责任编辑:天宝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