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药学专业知识(2)(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分類: 图书,考试,医学类考试,
品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职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550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4月
·ISBN:9787801563361
·条形码:9787801563361
·版本:第2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2008药学专业知识(2)》内容简介:2007年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已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审定予以公布。为了适应新版大纲变化的需要。适应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需要,满足广大应试人员的需求,我们组织了部分专家、学者编写了与新版大纲相配套的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本套应试指南包括了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所有科目,分药学和中药学两、类,共7册,每一类有4册。药学类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专业知识(一)(包括药理学部分和药物分析部分)、药学专业知识(二)(包括药剂学部分和药物化学部分);中药学类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含中药学部分和中药药剂学部分)、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含中药鉴定学部分和中药化学部分)。
本套书的内容紧扣2007年版考试大纲,力求反映考试大纲所有考试要点,有较强的指导性和适用性。既是应试人员复习备考和各单位开展考前培训的必备用书,也可供高等医药院校师生和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编辑推荐《2008药学专业知识(2)》: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剂型、制剂和药剂学的概念
二、剂型的重要性与分类
三、药剂学的研究
四、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五、药剂学的发展
第二章 散剂和颗粒剂
一、粉体学简介
二、散剂
三、颗粒剂
第三章 片剂
第一节 概述
一、片剂的概念和特点
二、片剂的种类和质量要求
第二节 片剂的常用辅料
一、填充剂或稀释剂
二、黏合剂和润湿剂
三、崩解剂
四、润滑剂
第三节 片剂的制备工艺
一、湿法制粒压片
二、干法压片
三、片剂的成型及其影响因素
四、片剂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四节 包衣
一、包衣的目的和种类
二、包衣的方法与设备
三、包衣的材料与工序
第五节 片剂的质量检查、处方设计及举例
一、片剂的质量检查
二、片剂的处方设计与举例
第四章 胶囊剂、滴丸剂和小丸
一、胶囊剂
二、滴丸剂
三、小丸
第五章 栓剂
一、概述
二、栓剂基质
三、栓剂的作用及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四、栓剂的制备
五、栓剂的质量评价
第六章 软膏剂、眼膏剂和凝胶剂
第一节 软膏剂
一、概述
二、软膏剂的基质
三、软膏剂的制备及举例
四、软膏剂的质量评价
第二节 眼膏剂与凝胶剂
一、眼膏剂
二、凝胶剂
第七章 气雾剂、膜剂和涂膜剂
第一节 气雾剂
一、概述
二、吸入气雾剂中药物的吸收
三、气雾剂的组成
四、气雾剂的制备
五、气雾剂的质量评价
六、喷雾剂
七、吸入粉雾剂
第二节 膜剂与涂膜剂
一、膜剂
二、涂膜剂
第八章 注射剂与滴眼剂
第一节 概述
一、注射剂的分类与特点
二、注射剂的给药途径与质量要求
第二节 注射剂的溶剂与附加剂
一、注射用水
二、注射用油
三、其他注射用溶剂
四、注射剂的附加剂
第三节 热原
一、热原的概念
二、热原的性质
三、污染热原的途径
四、热原的除去方法
第四节 溶解度与溶解速度
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三、溶解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节 滤过
一、概述
二、滤过机理与影响因素
三、滤过器
第六节 注射剂的制备
一、注射剂的容器和处理方法
二、注射剂的配制与滤过
三、注射剂的灌封
四、注射剂的灭菌和检漏
五、注射剂的印字和包装
六、注射剂的质量检查
七、注射剂的举例
第七节 注射剂的灭菌与无菌技术
一、概述
二、物理灭菌法
三、F与F0值
四、化学灭菌法
五、无菌操作法
六、无菌检查法
第八节 输液
一、概述
二、输液的一般生产工艺及质量检查
三、输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输液举例
五、营养输液
六、血浆代用液
第九节 注射用无菌粉末
一、概述
二、注射用冷冻干燥制品
三、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
第十节 注射剂的设计
一、注射剂处方与工艺设计前的基础工作
二、注射剂类型、注射途径与剂量的确定
三、注射剂处方与工艺设计的实验研究
四、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渗透压的调节
第十一节 滴眼剂
一、概念与质量要求
二、眼用药物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
三、滴眼剂的处方设计与附加剂选用
四、滴眼剂的生产工艺
五、滴眼剂的包装
第九章 液体制剂
第一节 概述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
二、液体制剂的分类
第二节 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
一、一液体制剂常用溶剂
二、液体制剂的防腐
三、液体制剂的矫味与着色
第三节 溶液剂、糖浆剂和芳香水剂
一、溶液剂
二、糖浆剂
三、芳香水剂
四、甘油剂
五、醑剂
第四节 溶胶剂和高分子溶液剂
一、溶胶剂
二、高分子溶液剂
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
一、概述
二、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第六节 乳剂
一、概述
二、乳化剂
三、乳剂形成的必要条件
四、乳剂的制备
五、乳剂的变化
六、乳剂的质量评定
第七节 混悬剂
一、概述
二、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三、混悬剂的制备
四、混悬剂的稳定剂
五、混悬剂的质量评定
第八节 其他液体制剂
……
第十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第十一章 微型胶囊、包合物和固体分散物
第十二章 缓解与控释制剂
第十三章 经皮给药制剂
第十四章 靶向制剂
第十五章 生物药剂学
第十六章 药物动力学
第十七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
第十八章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
……[看更多目录]
序言2007年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大纲》已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审定予以公布。为了适应新版大纲变化的需要,适应国家执业药师考试的需要,满足广大应试人员的需求,我们组织了部分专家、学者编写了与新版大纲相配套的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本套应试指南包括了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所有科目,分药学和中药学两类,共7册,每一类有4册。药学类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药学专业知识(一)(包括药理学部分和药物分析部分)、药学专业知识(二)(包括药剂学部分和药物化学部分);中药学类包括:药事管理与法规(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含中药学部分和中药药剂学部分)、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含中药鉴定学部分和中药化学部分)。
本套书的内容紧扣2007年版考试大纲,力求反映考试大纲所有考试要点,有较强的指导性和适用性。既是应试人员复习备考和各单位开展考前培训的必备用书,也可供高等医药院校师生和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本套应试指南的编写,邀请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部分省市局,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复旦大学药学院、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广东药学院、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山东大学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和基础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西中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以及北京协和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等政府部门、高等院校和医疗机构的资深专家、知名学者担纲撰写和审定,并得到了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疏漏或不当之处,敬请广大应试人员和读者批评指正。
文摘插图:
(二)国内药剂学的发展我国历史悠久,对世界文明包括医药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早在夏禹时代就制成了至今仍为常用的剂型——药酒。据历史记载,公元前1766年已有汤剂这一剂型出现,是应用最早的中药剂型之一。在《黄帝内经》中已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及药酒等剂型的记载;在我国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公元142-219年)中和《金匮要略》中又增加了栓剂、洗剂、软膏剂、糖浆剂等剂型,并记载了可以用动物胶、炼制的蜂蜜和淀粉糊为黏合剂制成丸剂。公元15世纪,我国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了《本草纲目》,其中收载了药物1892种、剂型40余种,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药剂学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曾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从19世纪初到1949年之前,国外医药技术对我国药剂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引进了一些技术并建立了一些药厂(主要是进口原料加工生产注射剂、片剂等制剂),但规模较小、水平较低、产品质量较差。1949年后,我国的医药事业有了飞速发展。1950年全国制药工业会议确定,在优先发展原料药以解决“无米之炊”的基础上发展制剂工业。为了适应医药工业的发展,1956年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物制剂研究室成立,多次召开全国性的注射剂和片剂等生产经验交流会,促进了我国医药制剂工业的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药用辅料的研究方面,开发了若干新材料。例如,已先后开发出稀释剂微晶纤维素、可压性淀粉,黏合剂聚维酮,崩解剂有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薄膜包衣材料有丙烯酸树脂系列产品,优良的表面活性剂泊罗沙姆、蔗糖脂肪酸酯,栓剂基质半合成脂肪酸酯等。在生产技术和设备方面的进步也很大。例如,已研制成功微孔滤膜及与之配套的聚碳酸酯过滤器用于控制注射剂中的微粒性异物,显著提高了注射剂的质量;设计制造了多效蒸馏水生产设备,节约能源并提高了注射用水的质量;生产并应用了更先进的灭菌设备和技术,使灭菌效果更为可靠。在口服固体制剂的生产中,广泛地推广应用新辅料,采用微粉化技术及其他提高药物溶出度的新技术,提高了产品质量;在片剂等生产中采用了流化喷雾制粒和高速搅拌制粒技术,使产品质量得以提高;采用薄膜包衣技术,既节约工时、材料,又提高产品质量;在缓控释制剂方面,已有一些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透皮吸收给药系统已有几个产品被批准生产;靶向、定位给药系统的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例如脂质体、微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