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保健医生回忆录

分類: 图书,文学,纪实文学,
作者: 张佐良著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字数: 311000版次: 1页数: 308印刷时间: 2008/01/01开本:印次: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208071551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为总理的保健医生,作者以回忆录的形式将这些点点滴滴的琐事粗粗地写出来,让世人更多、更具体地了解十年动乱期间的周恩来和一直佩戴在他左胸前那枚小小的、长方形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章为什么闪闪发光,人民为什么至今仍然深切地缅怀着他老人家。
内容简介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二十年时间只是弹指一挥间。回首往事,许多情景依旧历历在眼前,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作者作为周恩来的专职保健医生在他身边工作了十年多一点时间,而这十年恰恰是 “史无前例”的年代……通过回忆录的形式展现了总理的点点滴滴。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建立的丰功伟绩彪炳千古。他不仅为中国人民所敬仰,同样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
作者简介
张佐良,男,l932年生于上海。1947年参加新四军。l952年转业到上海补习文化。1953年考取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1958年大学本科毕业。到河北省中医学院“西学中”班学习中医。1962年初,到北京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医疗工作。1964年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医疗保健服务。1965年至1976年,任周恩来总理专职保健医师。1993年1月,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曾担任中央警卫局保健处处长,内科主任医师,卫生部保健局副局长。
目录
前言
引子
上篇来到周恩来身边
“八一三”日寇飞机炸死母亲,父亲迫于无奈而自尽,我成了上海街头的“三毛”;我找到共产党参加了解放军,经过努力,走进医学院的大门
北京医院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保健医生的“摇篮”
中南海历经百年沧桑,新中国的中南海依然是政治权力的中心;
“文革”中,党中央三令五申,不许在中南海搞“四大”
随第一位保健对象董必武视察湖北,轮船航行在长江三峡,半夜三更董老关心世界乒乓球比赛;陪同胡志明上黄山,发现山脚下躺着一只豹
董老受冲击,小儿子两次无端遭逮捕;有人诬陷董老家中藏手枪;虎落平阳被犬欺——小保姆封了副主席的“健身房”
外国大使正等待向国家副主席呈递国书,董必武三叉神经痛猝然发作
邓小平视察水陆两用坦克厂有惊无险;得知抓了坦克车驾驶员,邓小平让“马上放人”;成为“中央文革小组”重要成员的王力险些坠入万丈深渊
急诊的对象竟是公安部长罗瑞卿,外伤?跳楼?他以死向林彪一伙示威
这是文人间的笔墨官司吗?
周恩来爱上了海棠花盛开的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陈毅说:“廉洁奉公,以正治国者周恩来也。”
邓颖超初次约见并送我一本她写的书《以革命者的坚强意志战胜慢性疾病》
周恩来的“第二办公室”和“第三办公室”
中篇风风雨雨西花厅
周恩来冒着余震的危险视察邢台地震灾区;他接过农妇送来的水碗就喝
周恩来办公室门锁有三把钥匙,邓颖超却没有一把;邓颖超也有抱怨,但夫妻俩终身相濡以沫绝非偶然;周恩来急促地呼喊着:“小超啊!小超”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在周恩来的一次重要外事活动场合,人们突然发觉彭真“失踪”
周恩来被卷进了“文化大革命”;刘少奇在天安门城楼被冷落;“中央文革”就像一只大筛子;周恩来说:“不要侮辱少奇同志的人格嘛!”
贺龙晕厥天安门城楼;周恩来请贺龙夫妇住进西花厅
周恩来的干女儿著名导演孙维世的不白之冤
……
下篇周恩来最后的1323天
后记
书摘插图
上篇来到周恩来身边
“八一三”日寇飞机炸死母亲,父亲迫于无奈而自尽,我成了上海街头的“三毛”;我找到共产党参加了解放军,经过努力,走进医学院的大门
我出生在上海,1937年爆发“八一三”淞沪战争,那年我仅是个5岁的小孩子。日寇飞机轰炸闸北火车站一带,我家开的小商店被炸毁,母亲当即身亡。开战那天,我和父亲恰好住在南市区故得以留下性命。但不多时,我们父子二人投亲靠友无着,身上一文不名,一时回不了乡下老家(浙江硖石),迫于要活命故无奈地住进了浙江同乡会办的难民所。父亲因受尽了亲友们的种种奚落和羞辱,使这个堂堂七尺男儿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他终于服毒自尽,我便成了孤儿,继而成为地地道道上海街头的“三毛”。第二年,有人领养了我,把我带到苏北启海地区。
那时,日本鬼子占领着苏北农村,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和地方游击队抗击日寇侵略、保护人民利益。如今只有在《地道战》、《地雷战》等影片中才见到的鬼子进村时的情景便是抗战时期的真实写照。日寇时常到乡下进行大“扫荡”,“围剿”共产党新四军,实行“三光政策”,三天两头见到火光浓烟、耳边枪炮声不息,命案时有发生,什么叫“国破家亡”,什么是“水深火热”的亡国奴生活,我是切身感受到的。
地处长江下游的苏北启海地区农村,不同于山明水秀的江南田园风光,那里土地开垦的历史较短,土壤肥沃、雨量充沛,一块块长方形条田一年四季绿油油的,庄稼长势极好,尤其适宜于种植棉花。那里河沟纵横,人口密度不高,村舍排列整齐,呈现一派物富民丰景象。解放后,那里成为全国著名的棉花高产区。
日寇投降后,l946年夏季启海地区实行土地改革,打倒土豪劣绅,翻身农民喜气洋洋,但好景不长。是年冬天,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地主老财组织还乡团尾随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