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大学创立和发展的路径:从山西大学堂到山西大学(1902-1937)的考察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教育理论,
作者: 王李金著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字数:版次: 1页数: 360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01006707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以山西大学为研究对象,以中国近代大学教育为宏观背景,在廓清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努力在“务为前人所不为”方面有所作为。但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也遭遇诸多难题和困惑,如山西大学堂的创办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和发生于义和团运动期间的“山西教案”密切相关,如何看待山西大学堂中的“英国因素”、李提摩太和山西大学堂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研究山西大学堂难免要牵涉民族主义和政治性的话题,亦要牵涉学校的教育方针与决策权问题等,这些问题如何权衡?如何在教育史研究的基础上借鉴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以做到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等等。由于作者对于上述难题的充分考虑和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在研究中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从而使论文具有创新之处和理论的深度。
近年来,关于近代大学教育或大学史的(很多是校史)著作并不少见,然而这部书稿的视野、角度和深度使其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其中,浸润着作者经年研究和领悟独得的认识,尤其难能可贵:比如,中国近代大学教育是在中国近代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中国近代大学直接采借西方近代大学教育的模式,又深受中国传统教育的荫泽,是二者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看成完全西化的东西。事实上,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在初创阶段,在努力学习和借鉴西方和日本大学教育的办学经验和教学模式的同时,始终没有脱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更没有放弃对大学教育中国化的探索,山西大学堂就是典型的例子。
作者简介
王李金,196Q年出生,山西平定县人,历史学博士。现在山西省教育厅工作,任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并致力于近现代大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先后在《光明日报》、《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历史教学》、《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大学教学》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合编著作多部,承担和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西省软科学项目多项。
目录
序
绪论
一、研究选题之确立
二、相关概念之界定
三、学术研究之回顾
四、研究旨趣及内容
五、研究难点及创新
上篇历史演进
第一章艰难起步:山西大学堂之创设(1902)
第一节 乘势而动:清末教育改革与山西大学堂之创立
第二节 殊途同归:“山西教案”办理与中西两斋之形成
第三节 创设之初的教育宗旨及办学目标
第四节 创设过程中的若干关键人物
第二章一校两制:大学堂时期之办学模式及实践(1902-1912)
第一节 亦中亦西:大学堂初期(1902一1904)
第二节 中西融合:大学堂后期(1904一1912)
第三节 取法英国:特色办学风格之形成
第四节 大学堂时期办学实践的绩效与历史定位
第三章独立探索:大学校和大学时期之办学模式及实践(1912一1937)
第一节 乱中求进:大学校时期(1912一1931)
第二节 渐趋“圆润”:大学时期(1931—1937)
第三节 大学校和大学时期办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下篇要素成长
第四章治校方略:学校行政权力和教学建制之演变及历任校长之事功
第一节 由依附趋向独立:学校行政权力及运行机制之变迁
第二节 由传统趋向近代:学校教学建制之演进
第三节 继承与创新:历任校长之事功
第五章办学条件:学校经费、教学装备及师资品秩与待遇
第一节 学校经费之来源及用度
第二节 校舍建设与教学装备
第三节 师资构成及其待遇
第四节译书院的创建及贡献
第六章校园生态:学生管理与校园文化活动
第一节 学生教学与生活管理
第二节 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第三节 校园社团活动的兴起
第四节 学生留学教育的组织
结语
附录:参考文献举要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艰难起步:山西大学堂之创设(1902):
山西大学堂创建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是清朝末年实行“新政”①期间改革传统书院、创新办学模式的产物,也是在西学东渐过程中借鉴西方近代大学教育、进行文明采借的结果②。在20世纪初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等仅有的几所大学,一起开创了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先河③。山西大学堂还以其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实践,为此后中国大学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做出了突出贡献。建校之初,大学堂分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两部分,中学专斋由原省城书院改建而成,西学专斋则由英国传教士一手新办。因而,山西大学堂既有改造传统书院的背景,又有创立新式学堂的努力,而不管改建抑或新建.均与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所谓“山西教案”的发生和处理以及后来的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山西大学堂的创设与发展经历乃是清末中国传统教育走向变革及其实现艰难转型的缩影。
第一节乘势而动:清末教育改革与山西大学堂之创立:
一、清末教育改革的推进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迫下,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腥风血雨中,步履蹒跚地踏上近代化之路。“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开始建立起联系”,“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①中国近代的演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由愚昧、封建和封闭缓慢走向文明、近代和开放的过程。1895年,中国因甲午一役战败,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精神则勃然而兴,中国近代社会乃自此步人急剧变化的历史关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