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白话发展史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徐时仪著
出 版 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8-1字数:版次: 1页数: 351印刷时间: 2007/08/01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30107781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迄今第一部较为系统地探讨汉语白话发展史的著作,书中既有文白演变的历时性鸟瞰,又有每个发展阶段的共时性阐述,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文白此消彼长的一些语言现象,阐析了我们的母语——汉语由文言演变为白话的历史过程,探讨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系统的形成,并指出了秦汉以来白话中的口语成分发展。
内容简介
从上古的甲骨文到五四的白话文,我们的母语汉语经历了什么样的变与迁?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缘何升堂入室取代了文言文?现代汉语又是从何孕育而来?
本书在浩如烟海的历代文献中爬罗剔抉,张皇幽眇,选取代表性典籍进行剖析,首度展现了汉语文白嬗变的漫长历程。
语言与思维总是形影相随,一个民族的语言形式的嬗变,必然伴随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转变。汉语文白形式的嬗变反映了整个民族思想深层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中国文化由古典向现代的形态转变。
作者简介
徐时仪,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文化史和中国古典文献学。著有《慧琳音义研究、《玄应研究》和《古白话词汇研究论稿》等。
目录
内容提要
汉语白话发展史叙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第一节 民族共同语的雏形
第二节 文言的形成
第三节 古白话的形成
第四节 文言与古白话的性质和界限
第二章 古白话系统概述
第一节 古白话史的分期
第二节 古白话的特点
第三节 古白话的文献
一 汉译佛典
二 敦煌吐鲁番文献
三 禅儒语录
四 诗词歌曲
五 戏曲
六 散文
七 笔记
八 小说
九 方言
十 其他
中编
第三章 白话的露头期
第一节 先秦的白话
第二节 秦汉的白话
一 秦汉的乐府和民歌
二 秦汉的白话散文和辞赋
三 汉译佛经和道经
四 秦汉的白话注释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的白话
一 魏晋南北朝的白话诗
二 魏晋南北朝的白话文
三 魏晋南北朝的汉译佛经
四 魏晋南北朝的南北通语
第四章 白话的发展期
第一节 隋唐的白话
一 隋唐的白话诗词
二 隋唐的变文传奇
三 隋唐的白话文
四 隋唐的禅宗语录
第二节 五代宋金的白话
一 五代宋的白话诗词
二 五代宋的语录
三 五代宋的白话文
四 五代宋的话本小说
五 宋金的戏曲
第三节 元代的白话
一 元代的汉儿语
二 元代的曲辞杂剧
三 元代的白话文
第五章 白话的成熟期
第六章 文白转型的完成
下编
第七章 书面语系统的演变
第八章 文白转变的必然规律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汉语的书面语系统
第一节民族共同语的雏形
汉语是汉民族的共同语,在某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具有悠久的历史。“汉语”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宋,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载:“高坐道人不作汉语。”高坐道人为晋永嘉年间(307—312)东来的西域僧人,刘孝标注引《高坐别传》称其名日尸黎密,《高僧传》则作帛尸梨密。“不作汉语”就是不说汉语。“汉”本为水名,据《书禹贡》载:“蟠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又据《诗江汉》云:“江汉浮浮,武夫滔滔。”《书》和《诗》中所说的“汉”即河流的名称,其上游为漾水,发源于蟠冢山(今陕西省宁强县境内),其下游又称沧浪水。《说文》:“汉,漾也,东为沧浪水。”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故与长江并称为江汉。汉(漠),从水萸声。表萸声的字往往有“盛”义,如叹(嘆)为口气之盛,熯为火势之盛等,汉为水势之盛。现在所能见到的载有“汉”字的实物是战国时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所铸的鄂君启舟节,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舟节记载鄂君启从事商业活动的舟行路线云:“自鄂市,逾湖,上汉。…‘逾汉,庚汪。”“汉”后又用作地名,战国时楚国有汉中。战国末,秦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秦亡后,刘邦为汉王,与项羽逐鹿中原,打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汉”遂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后又成为民族的名称,在一些场合往往成为中国的代表,如欧洲各国称研究中国的学问为汉学,研究中国的学问者为汉学家。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载体有汉语、藏语、苗语等,其中汉语和汉字可视为自公元前三千年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华传统文化统一体的最有力的一个标志,也是迄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列为联合国法定的五种通用语言之一,今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名称。
汉语的远源可追溯至我国历史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那时所用语言的具体状况尚无法考知。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夏代是中国历史上可考知的第一个朝代。l977年以来在河南王城冈已发掘到夏代的文化遗址,遗址中的陶器上刻有一些文字。一般认为,夏代是汉语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朝代。承夏而起的商朝是一个奴隶社会,那时已有比较成熟的甲骨文字。据历史记载,商末时有一千八百个国,即一千八百个氏族或部族,各自聚族而居,氏族或部族间的语言有同有异,而在甲骨文所记载的“令斿族寇周”、“令五族伐羌”等氏族的集体行动中,氏族或部族间语言的同化或融合已经出现。由此可知,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活动的需要,当时已形成一种作为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工具的共同语,同时各地也存在着各自的方言。随着商王盘庚迁殷,于是形成了以殷地话为中心的通用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