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
作者: 王锐生,薛文华主编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3-6-1字数: 450000版次: 1页数: 546印刷时间: 2007/11/01开本: 32开印次: 24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4004203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完整准确、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反映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有助于帮助读者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主要供师范院校政教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成人教育教学。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形态的历史发展
一、什么是哲学
二、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三、哲学基本形态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本质和功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四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一节 物质
一、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第二节运动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二、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
一、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表现方式
二、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三、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第四节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四、世界统一于物质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意识和人工智能
第三节 意识的结构和作用
一、意识的结构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四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三、普遍联系和系统方法一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发展
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四、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
第五章对立统一的规律
第六章质量互变规律
第七章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八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第九章认识的基础
第十章人士的过程与方法
第十一章真理与价值
第十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
第十三章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行机制
第十四章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第十五章社会意识
第十六章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第十七章人民群众
第十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
书摘插图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光辉结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形态的历史发展
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一词源于希腊文,由“philos”和“sophos”构成,前者为爱,后者为智慧,意为爱智慧。自哲学产生起,人们就视其为智慧之学,使人聪明之学。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只是表述了哲学的某一性质或功能,并没有把哲学和其他使人聪明的学问区别开来,更不足以表明哲学的本质特征。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理论形态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一个理智健全的人,都会在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们要生存和发展,就要获得衣、食、住等物质生活资料,因此,就要依赖自然界,同自然界打交道,并通过自身的活动,实现自己预期的目的。人们在实现预期目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去改变客观事物。客观事物以个别的、具体的形态存在着,因而,开始人们只能认识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形成关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看法和观点。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发展,接触到的个别的具体的事物越来越多,认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逐渐地把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联系起来,寻找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的稳定的东西、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中的一般的东西,形成了关于同一类事物或同一领域中事物的看法和观点,这种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反复和发展,使人们形成了关于世界整体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世界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