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中医临床,
作者: 陆付耳主编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1字数: 540000版次: 1页数: 275印刷时间: 2006/01/01开本: 大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040179828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教材建设,由中国医师协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与我国十几所著名医学院校共同于2002年初发起、筹划,而后有几十所院校加入。
本次教材建设共有近两千名作者参加编写,他们中既有医学界的泰斗、工程院院士、相关医学专业委员会领导及学术骨干,更可喜的是还吸收了大批在教学、临床一线的中青年教师。
“高教版”医学教材除保留国内同类教材已具备的“三基”知识外,还根据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的变化,删除了陈旧理论、内容,增加了公认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并以立体化、系列化的形式展示给广大师生,充分体现医学教育的特点。
我社在近几年内,除陆续出版其他专业、层次的医学教材外,还将建设相应的教学资源库、学科网站,以达到为广大院校教学提供立体化教学包、教学解决方案的目的。
追求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建设精品教材,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内容简介
本教材突破了从总论到各论、从基础到临床的传统编写模式,以辨证论治为编写主线,将中医学的精髓有机地组织在基础篇、辨证篇、治疗篇三大块中,并前后呼应;旨在使医学生学习并掌握与西医完全不同的中医理法方药的系统思维方法,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在编写体例上大胆创新,注重实用,力求重点突出,文字精练,采用丰富的图表取代冗长的阐述,全书体现了病机为本、辨证论治、以证统病、以法定方的编写风格。在每章开始设有内容提要和学习目标,章后有英文小结,不仅可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医药学术语的英文词汇;章后还列有复习思考题,有助于学生自学和复习。本教材适合于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本科临床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学使用。
目录
基础篇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问世
二、中药学理论拓荒之作《神农本草经》的出版
三、中医学临床经典巨著《伤寒杂病论》的诞生
四、中医学专科著作与学派的发展
五、中医防治瘟疫与温病学的成就
六、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称誉世界
第二节中医学的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三节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
一、中西医学基本属性与特征的比较
二、中西医学的优势与互补
第四节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进展
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研究与应用
二、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的研究
三、急腹症与通里攻下法的研究
四、热毒证与清热解毒法的研究
五、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
六、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与针刺麻醉的应用
七、砷制剂治疗白血病
八、青蒿素的发明与恶性疟疾的治疗
九、湿润暴露疗法治疗烧伤的研究
十、恶性肿瘤治疗的中国模式
第二章阴阳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特征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二、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三、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四、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五、用于疾病的诊断
六、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三章五行学说
第一节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五行的特性
三、五行的属性分类与推演
四、五行的生克乘侮
第二节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用五行系统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
二、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三、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第三节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
第四章藏象
第一节概述
一、藏象学说的形成
二、藏象学说的内容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脏腑
一、五脏
……
第五章经络
第六章病因与病机
辨证篇
第七章四诊
第八章辨证论治概述
第九章八纲辨证
第十章脏腑辨证
第十一章六经辨证
治疗篇
第十三章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第十四章中药学
第十五章方剂学
第十六章针灸
附录:临议证备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