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思想探绎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美学,
作者: 杨振 著
出 版 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149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6143935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以康德的三部美学著作《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1764年)、《判断力批判(上卷)》(1790年)、《实用人类学》(1798年),为研究文本,对康德美学思想进行全面“探绎”。
内容简介
本书以西方美学史为背景,将康德“前批判期”的《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批判期”的《判断力批判》以及晚年的《实用人类学》三部美学著作联系起来,对康德的美学思想做了历史的探究与深细的剖析。作者悉心探求了康德美学观点的发展线索,全面地、动态地阐述了康德美学思想的内核与精髓。全书不仅勾勒出康德美学思想深化、体系化的过程。还在融贯康德兰部美学著作的基础上,针对如何认识康德一生的美学思考问题提出了独到的分析与阐释。
作者简介
杨振,1965年生于银川。1988年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士学位。1991年获印度英甘地国立艺术中心专家称号。1998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文艺学专业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中西方美学、中西方文艺理论。发表有《关于(诗学)悲剧定义的理解问题》、《(诗学)悲剧情节线探绎》、《一篇失考的康德美学文献》、《柏拉图(智者)2548-2598阐释》等论文。论文Why the Ancient Artists Carved on Rocks应邀提交1993年12月于印度新德里召开的“全球专家岩画研讨会”。
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中的几个问题
一、《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产生的背景
二、《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的主要内容
三、三种感情与《判断力批判》中的三种愉快
四、审美是人类普遍道德感情的辅助动机
五、崇高与优美的融合——壮丽
第二章 《判断力批判》“导论”的意义
一、《序》——《判断力批判》的写作目的
二、《导论》的意义
第三章 《美的分析》:自由美与附庸美的两重奏
一、针对自由美的“美的分析”
二、针对附庸美的“美的分析”
第四章 康德对崇高的分析
一、美与崇高的区别(兼述《关于审美反省判断力的解说的总注》意义之一)
二、康德对崇高的分类
第五章 康德的艺术论
一、康德对“艺术一般”的讨论
二、天才论
三、审美意象
第六章 《实用人类学》中的美学讨论
一、“鉴赏含有一种给道德以外部促进的倾向”
二、“灌注生气”
结语
附录一:国内一篇失考的康德美学研究文献——1949年前康德美学思想在国内的传播(之一)
附录二:七十年前的康德美学研究——周辅成先生访谈录
附录三:康德著作中文译本版本目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中的几个问题
1770年康德提交的教授求职论文《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感性世界与知性世界的区分问题。据此,国内外学界以1770年为界,将康德哲学划分为“前批判期”与“批判期”两个阶段。《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1764年)就是属于所谓“前批判期”的著作。但研究上的“划分”是一种人为手段,它并不能说明1770年之前和之后的康德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康德。虽然《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下文均简称《观察》)与后来形成了先验哲学体系的《判断力批判》相比,有着浓厚的人类学色彩,但前后的两部著作中仍有一些前后相继、相承,甚至相同的东西。全面地历史地认识康德比起割裂地机械地描画康德,是更吸引人也更有意义的事情。
一、《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产生的背景
针对优美与崇高这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西方美学史一般这样描述:“崇高”一词由朗吉努斯首次提出,但其所述与我们所认识的美学范畴不同,它主要是指文章修辞;博克1757年出版的《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一书第一次将崇高与优美在美学意义上对举提出;康德在博克之后于《判断力批判》(1790年)中对崇高与优美所做的分析更为世人称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