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解释学研究
分類: 图书,文学,文学理论,
作者: 犹家仲著
出 版 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6-1字数: 240000版次: 1页数: 261印刷时间: 2005/06/01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335362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在当代西方解释学的语境下,对中国的《诗经》解释传统进行了历时性的解读。在当代西方解释学理论的参照下,中国的《诗经》解释传统呈现出三种基本的解释形态:《诗经》解释本文与社会历史本文相协调的形态:《诗经》解释本文与读者(解释者)相协调的形态:文化人类学的解释形态。
本书围绕着《诗经》解释传统的这三种形态。依照时间顺序展开论述。
目录
导论 西方解释学参照下对《诗经》解释传统的阅读
第一节 当代解释学的基本状态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解释与人文科学的理解
第三节 经典阅读中的中西方传统
第四节 解释学语境下对《诗经》解释本文的阅读
第一章 先秦《诗经》解释观探讨一
第一节 “不学《诗》无以言”的诗用策略
第二节 “知人论世”与《诗经》解释中的历史意识
第三节 “以意逆志”与“视域融合”
第二章 《左传》引《诗》及赋《诗》的解释学研究
第一节 《左传》引《诗》及赋《诗》语义分类简述
第二节 “歌诗必类”与《左传》引《诗》赋《诗》的功能研究
第三节 《左传》引《诗》赋《诗》中体现出来的意义观
第三章 《孔疏》的解释学研究
第一节 《孔疏》解释《诗经》的历史语境
第二节 《孔疏》的基本解释理想
第三节 《孔疏》中历史时间的连续性原则
第四节 《孔疏》中的空间并列原则
第五节 《孔疏》解释中体现的本文与历史事件同一的原则
第六节 《孔疏》中的“疏不破注”与“效果历史”原则
第四章 宋代经学中的怀疑风气与《诗经》解释的转型
第一节 宋代学术思想中的怀疑倾向
第二节 宋代《诗经》解释中的“本”与“末”
第三节 《诗集传》对传统《诗经》解释观的发展
第四节 朱熹解释《诗经》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现代文化学视野中的《诗经》解释
第一节 《诗经》解释的新视域
第二节 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兴”
第三节 运用文化人类学观点对《诗经》中神话的研究
结语
附录一:参考论著
附录二:参考论文
书摘插图
第一节 当代解释学的基本状态
西方解释学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等。通过对这个过程的上溯,几乎可以编织起一个以解释学发展为核心的西方哲学史的网络,这毫无疑问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类似这样的著作目前我们还未看到,但这个过程在多种有关解释学的著作中已经表现出来,而且这些内容已经进入中国当代学术视野中,并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所运用。我们并不打算详细地去介绍这一切内容,而是以西方解释学的几位典型人物为核心,如伽达默尔、利科、哈贝马斯等,介绍他们的解释学的一些基本的内容。
一、西方解释学发展简述
1.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基本观点有:哪里有误解发生,哪里就有解释学;解释学是避免误解的技艺学;读者能够比作者理解得更好等。西方文明中早已存在着三种解释学类型:①《圣经》释义(biblical exegesis),即我们说的解经学;②古典研究(classicalstudy)(类似于中国传统中的经学);③法律解释学。施莱尔马赫对这些进行了批判,随即从日常语言的“对话”开始,探索语言的文法学功能(而有文法学的解释理论),以及言谈者的理解活动(而有心理学与技术学的解释学理论)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普遍解释学(general hermeneutics)。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传统解释学还带有浓厚的传统语文学和解经学的特点,语文学力图确立由传统流传下来的本文,并使其中的意义重新释放出来;解经学除此之外还力图译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神秘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