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禅门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宗教,佛教,
作者: 圣严法师著
出 版 社: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4-1字数: 105000版次: 1页数: 220印刷时间: 2008/04/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11153286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禅宗的极致,以无门为门,不用任何方法。
禅修的观念是: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自我,以[有]为入手方便,以[无]为禅修方向,以努力修行的过程为永久的目标。禅修方法是:放松身心,集中、统一、放下身心世界、超越于有无的两边,能够彻底超越,便是大彻大悟。
——圣严法师
内容简介
古人用“指月”形容经义祖训的功能。也有赵州从谂禅师将自己反锁室内而烧满屋烟,大喊“救火!救火!”的公案,当时南泉禅师从窗口将钥匙投入,令赵州自开门户、自出火窟。我则常说:“我所讲的写的,不过是给人一把钥匙,教人自寻门户、自投锁孔、自开悟门。”我不会嚼食喂婴,也不会代人吃饭,所以将这次出版的两本书,取名为《禅钥》及《禅门》。
一般人都把禅修的焦点,集中在顿悟成佛,明心见性,往往造成两种极端:1.聪明伶俐自负自信的人,以为开悟是唾手可得,毫不费力的事,略得一知半解,便以为大悟彻底,实则却与悟境了不相干。2.资禀较钝思路缓慢的人,便会以为反正开悟无望,也就不想接受禅修的法门了。
我的目的,是将禅修的观念及禅修的方法,普遍地推广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禅法的最终目标,的确是开悟成佛,若不能开悟,只要运用禅法,就对身心的健康与平衡,有大受用。所以我依据根本佛法的观点,建议禅修者们,千万不要急求开悟。古人主张克期取证,用心良苦,而操之过急,等于揠苗助长,不仅不切实际,也容易使初学者萌生退心。
我经常介绍的禅修观念是: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自我。以“有”为入手方便,以“无”为禅修方向,以努力修行的过程为永久的目标。我到处指导的禅修方法是:放松身心,集中、统一、放下身心世界、超越于有无的两边。能够彻底超越,便是大悟彻底。
对于今日社会中忙碌不已的人们来说,也有可能开悟,纵然仅得初尝禅修的滋味,也就非常实惠。若不能很快地体验到大悟彻底的无我自在,也不用着急,若能练习好放松身心的功夫,可稳定情绪,也可增长一些自知之明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了。
这两本书共收三十二篇文章,几乎每篇都是介绍禅修的观念和禅修的方法。不论你是不是佛教徒,也不管你是不是已有禅修的基础认识及哪一种程度的修行经验,当你读完之后,一定会有参考的价值。
禅宗的极致,以无门为门,不用任何方法。初步的着力点,还是要用方法。这两本书所收的具体方法,便是五停心、二入四行、禅七开示、平常生活、调身安心等。其余的内容,无论用什么字眼来做标示说明,都是贴紧着禅修的立场,向你介绍禅修观念及禅修方法的活用与实用。
这两本书所收各篇,除了七篇尚未刊出过,其余均曾发表于《人生》及《法鼓》两种杂志。刊出之时,仅有两篇由我直接撰写,其余都是几位僧俗弟子及信众们,将我演讲的录音带整理成文。半数已于刊出之前,经我看过、改过,甚至全篇重写过,另半数由于我的时间不够,未能仔细修润。因此这回我从英国禅七返抵纽约,利用一周的课余空档,夜以继日地花了一番手脚,便以《禅钥》及《禅门》的面貌跟读者相见了。
作者简介
圣严法师,1930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县。十三岁出家,曾十台湾高雄山中闭关六年,嗣后留学日本,1975年获得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
法师历任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所所长、美国佛教会副会长及译经院院长。他以中、日、英三种语言,在亚、美、欧各洲出版著作近百种。
他是国际知名的禅师、教育家、学者、作家,特别重视戒行的提倡、禅修的实践,并以精湛的佛学义理,配合健康浅易的修持方法,指导禅修。
他所推动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主张以教育完成关怀的任务,以关怀达到教育的目的。
目录
原版自序
虚与实
慈悲与智慧
自私与无我
自我与无我
理性与感性
人生观的层次
安心之道
清明心的重要
心灵环保
话梦人生
生命与死亡、学问与生活
照顾自己,关怀他人
谈生涯规划——立足点与方向感
净化人生的责任、权利、义务
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徒
读经与修行
书摘插图
虚与实
最近我收到两幅画,那是台湾唯一的,而且也是最杰出的沥青画家邱锡勋用柏油画的;他的作品已受到全世界欧美等艺术界的肯定和重视。这两幅画,一幅是我个人的肖像,另一幅是达摩像。
这幅达摩像,与一般人画的不同,一般人画的达摩通常是一苇渡江,踩着芦苇在江上前行;或是达摩面壁;或是达摩身上背了一顶大草帽,手上拿着一把方便铲等。但是我这次收到的达摩像非常特别,在一幅很大的画中,只有在四分之一的地方,画了一个达摩头,而且是画在靠近画框的角上,其他的部分都是空白。
我看了以后就对这位画家说:“你画的时候很快,大概不到一个小时就画完了,可是你可能想了很多天。”他回答说:“真是知音,的确,在我画的时候,几笔就画出来了,可是画成这样一幅画,却在脑子里想了很多天。”
一、以虚为实,以实为虚
这幅画的下面部分,都是空白,一般人大概把空白的地方切掉,只留下这个达摩头,但是他却在空白的下角签了名,这就是:“以虚为实,以实为虚”。这位画家好像懂了禅宗的意境。
请问诸位:有人的地方是虚呢?还是没有人的地方是虚?有东西的地方是虚呢?还是没有东西的地方是虚?事实上,有人的地方是虚,没有人的地方是实;有东西的地方是虚,无东西的地方是实。
譬如:鱼在水里游,到处都是水,但鱼的肚子里不是水而是鱼的细胞组织,所以有鱼的水是虚,无鱼的水是实。我们人在空间之中也是一样,空间本身的密度很高,连在一起,故是实;人在里面活动,占有一部分空间以后,这个“实”就会受到一点障碍,故成虚。故也应该说:“真空是实,太空是虚。”
可是“实”永远是实,当人离开的时候,那个地方又恢复了原状,正如鱼游过以后,水又恢复了原状一样。所以实是永远不变的,而虚是变动无定的,这个道理很容易懂。
而我们凡夫是颠倒的,以虚为实,以实为虚,所以产生烦恼。看到好看的就贪,遇到不适意的就嗔,事实上,这都是我们面对“虚幻”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如果面对“真实”,就不会有任何问题发生。因此,虚幻的世界、虚幻的现象,让我们凡夫颠倒梦想,烦恼不已。
如果能离开虚幻的现象,便像《圆觉经》说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就能够得解脱、得自在。
二、眼前所见无非幻相
在我们农禅寺的大殿前面,供奉了一尊玉佛,这一尊玉佛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说是假的,那又是真的玉佛;如果说是真的,那尊玉佛的名词叫作玉佛,只是代表着佛的像,佛就是这个样子吗?那就是佛吗?当然不是,故是假佛。
很多人在电视上、照片上看到我,我说:“那不是我。”而面对面已经见到我这个人了,我还会说:“你见的不是我”为什么?这是因为师父的形象是虚幻的,师父的真相是无相的。真相无相,实我无我。我们如果能了解个中道理,则在我们面前出现的,不管是景物、人物或事物,全部都是假相、幻相,是虚非实。
有一次有个人拿了一枝花给我,他学释迦牟尼佛拈花,叫我微笑,我拿了以后,往地下一丢。
他说:“唉!你怎么把我的花丢掉了。”
我说:“这是假花。”
他说:“明明是真的,怎么可能是假的呢?刚刚才摘下来献给您,您就把它丢掉。”
心中把一朵花当成真花,已经有了问题,我把那朵花拿过来往地下一丢,丢掉了就丢掉了,只是一个动作——这是花,丢掉了。他不需要问我为什么把他的花丢掉。他是问我这朵花代表什么意思?我没有回答他,我抓了它就丢掉了,表示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早上的露水,又如雷雨中的闪电,都是幻景,瞬息消逝,是因缘所生,幻起幻灭。
如果能够知道一切现象是虚幻的道理,我们就有福报;不知道是虚幻的,我们就有烦恼。知道虚幻,而能够面对虚幻,不排斥虚幻,也不追求虚幻,那就没有问题;以幻易幻,用幻法来交换虚幻,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所以那枝花,对我而言,有与无都好,对当时的那个人而言,我丢掉它是比较好的。
三、明因果则不忧不惧
自然现象的产生,本身都有其原因,称为因果关系。因果绝对是存在的,有果一定有因,因为有原因,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我们应理解那个原因,或者另外加上原因,使结果产生变化。虽然是虚、是幻,可是一定有原因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现象会变化,有的是本身的因素会变化,有的是另外加上了因素使之变化。所以对任何事情不要太乐观,也不要太悲观。
太乐观就好像丑陋的武大郎娶到美丽的潘金莲,武大郎实在太幸运了,但是欢喜得不要太快,杀身之祸就跟在后面。凡事如果觉得很幸运,说不定马上就有灾难临头,所以要小心谨慎。
但是也不要太悲观,不要太失望,认为前面没有路走,没有希望,其实路多得很呢!有的人,人家尚未替他制造绝路,他已为自己制造绝路,当然最后是没有路走。
然而,因缘是会变的,但不要仅是静观其变。譬如一栋大楼失火了,你说:“不得了了!让我静观其变。”结果到最后全部烧成灰烬。所以能够抢救就得抢救,能够灌水就要灌水;如果已非人力能够挽回,那就听其自然吧!以虚为实,要努力;以实为虚,放得下。
四、要提得起,也要放得下
我们要帮忙让好的变得更好一些,坏的事情,不要让它再坏下去。如果大楼已经烧掉了,能起就起,不能起就不要再起,不需要害怕,害怕也没有用,不必恐惧,恐惧会使得情况更糟!我们以虚为实,以实为虚,所以有烦恼,这就是《心经》所说的“颠倒梦想”。
此外,“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含有这种意思。色是现象,空是空性。我们的色身本身是一个虚幻,农禅寺也是虚幻的,一切都是虚幻的,但也各有其功用。可以提起时当提起,必须放下时当放下,不要害怕,不要担忧;能够改善则改善,不能改善则放下,不必慌张,不必恐惧。
所以,真正有禅修功夫的人,在遇到大风大浪的时候,能够心不惊惶,不会乱了脚步。
(一九九三年八月十五日圣严法师于禅坐会开示)
慈悲与智慧
很多人自认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实,那只算是同情和聪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因为凡是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对象,仅仅是有漏的慈悲与分辨的智慧。清净而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必须经过如法的修行,彻底的开悟。
一、佛教的内容便是慈悲与智慧
释迦牟尼在未出家时,发现人世间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自然界有弱肉强食的惨象,认为必须要解决众生的困苦,所以发心出家修行,寻求帮助众生解脱苦难的方法。这就是慈悲的表现。
释迦牟尼贵为王子,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他却宁可舍弃王位的继承权,割爱离俗,即使是在他父王的追迫之下,仍毅然决然地出家修行。就是洞察了生命的苦难,立意要寻求解脱之道。这就是智慧的抉择。
从以上来看,可以说明释迦牟尼在未成佛以前,便已经具备了一般人的慈悲与智慧。
释迦牟尼经过了六年的苦修,终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明心见性,这时他大彻大悟,体认到一切的自我中心都是虚妄的,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不实在的,因此涌现出大智大慧而证得无上的佛果。
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已经从一切众生所有的困苦中得到了解脱。但他仍留在人世间,以他证悟的智慧,弘化奔走四十九年,广度众生,建立了佛教的团体,这是大慈大悲的体现。
佛陀涅槃之后,他的弟子,无论是小乘的声闻,还是大乘的菩萨,都是在人世间,一代一代的,上求佛法以自利,下度众生以利他。以佛法来帮助自己是智慧,以佛法来帮助他人是慈悲。佛法的义理与修行的实践,是修福与修慧。同时运用慈悲来修福报,运用智慧来修智慧;用智慧来培育福报,用福报来配合智慧。福报与智慧、慈悲与智能,这两个项目如缺其一,修行即不会圆满。
因此,福报圆满的人,一定也是智慧圆满的人,智慧圆满的人,一定也是福报圆满的人。这就是“佛”。我们尊称佛是“两足尊”,就是说,佛陀是福报及智慧都已圆满的人。
在我三十多岁时,讲经说法,多半只有二十多个人来听我的演讲,最多五十多个听众,我已非常满意,而我的师父却说:“圣严,你有一点小小的智慧,但是没有一点点的福报,你要好好修福,否则以后就没有人要来听你讲经。”如何修福报呢?就是要广结人缘。相反地,如果仅有福报而没有智慧,虽也能帮助众生,未必就是正确的佛法了。
二、慈悲与智慧对人间的重要性
(一)慈悲是平等地关怀一切众生
真正的慈悲一定是平等的关怀。对于任何对象,不论亲疏远近,只要他们需要帮助,就会适地、适时、恰如其所需地,给予对方帮助。如果慈悲而不平等,可能会造成对方的不平。使得被帮助的人对你产生不平甚至仇视的心念。像父母对子女的关怀、照顾,如果不平等,便会造成孩子们之间的嫉妒,不能互相友爱,同时也对父母不满。
没有平等心,一定会为自己及他人带来困扰。曾经有一位法师,送书给信徒。一开始每位信徒分到两册,后来的信徒,一人只有一本,最后去的信徒,一本都分不到。没有得到书和仅得到一本书的人,认为法师偏心,而得到两本书的人,因为被人嫉妒也责怪法师。
(二)智慧是无私地处理一切问题
智慧一定要是无私的,如果尚有自我中心的自私心态,那就表示没有无漏的智慧。佛法非常重视无我,处理任何事,一定不能把自己的立场、自己的利害得失,拿来做考虑,否则也许自认为有一点智慧,但他处理的事情,没有给别人带来帮助,反而造成灾难,也为自己增加了困扰。
有目的的布施,不是真正的慈悲,好像是在投资,希望能得到回报。譬如:有一天,有一个受了重伤的杀人犯,逃到东初禅寺来。纵然我知道他是一个杀人犯,我还是应该立刻打电话给医院,而不是警察局。我不需要考虑以后他是否会报答我或杀了我。至于他因杀人而犯的法,这是他自己的因果,到了医院以后,警察也一定会找到他的。
我们无论在处理他人的事,或者处理自己的事时,都要先把自我放下。许多人处理他人的事,可以把自己放下,处理自己的事,就很难不把自己放进去。
(三)慈悲是具有理智的感情
慈悲必须以理智为前提,否则便是缺乏原则的乡愿之仁,真正的慈悲,会包容他人,不会因循偏私。宗教应是慈悲和智慧的体现,若是一个宗教光有爱而没有智慧,他们会救人,也可能会杀人。从古至今,有很多的战争,便是假藉宗教之名而杀人盈野,以达成他们歼除异己的目的。
(四)智慧是富有弹性的理智
智慧必须以感情为基础,否则便是缺乏人性的冷酷无情。真正的智慧,是判断正确,并且情理兼顾。科学是知识的产物,由于没有弹性,虽能造福于人,但也贻祸于人。回顾近半世纪以来,由于电子及化学科技的突飞猛进,为人类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但同时也对整个地球和全体生灵,造成了无可弥补的损害。所以科学家未必是大智者。
(五)以慈悲心对待他人
对他人要用慈悲心,尽自己的能力去关怀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的弟子中曾经有人跟我说:“师父!你要给我权,我就可以去指挥人,把事情办好。”我回答说:“我自己也无权,你若希望得到他人的支持,一定要多体谅人、帮助人,经常做他人的贵人。这样就可以得到大家心悦诚服的拥护,才能把事情办好。”
慈悲的人是不求回报的,在一个家庭中的夫妻之间,往往一方会对另一方照顾得无微不至,但都得不到对方的感激;许多父母,对子女呵护备至,但却得不到子女的感恩。常常有人认为这是自己业障深重,没有修到好的因缘,才会碰到这样糟的亲属。其实这是因为自己的慈悲心不够,才会跟他人计较得失。
(六)以智慧心对待自己
有智慧的人是没有烦恼的。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要调整自己的心念。当在失望、生气、悲伤、嫉妒、怨恨时,要立刻设法化解这些情绪。当在计较、比较、贡高我慢时,要立刻用佛法来平衡自己的心态。要做一个自知自明的智者。最愚痴的是,明明知道有智慧的人没有烦恼,而却又在自寻烦恼。不过,当你体认到自己的智慧不足时,智慧已经在增长了,所以自认愚痴,便与智慧相应。
譬如听到医生宣判你活不过一个星期,如果你能在未死之前,尽一切的努力,使得自己活得更有意义,这是智慧。如果因为知道即将死亡而害怕恐惧,精神失控,自恼恼人,或者静静地等死,这就是愚痴。
曾经有一位我们东初禅寺的护法,邹苇澄居士,得了癌症。我去探望时问他:“你害怕吗?你的双腿被截掉,每天在医院都做些什么?”他回答说:“我的腿本来就不听使唤,十分难受,被切掉了真好。我每天在念佛,也在计划于出院后,要画画捐给东初禅寺义卖,更在劝我的孩子们皈依三宝,信佛念佛,所以是在病榻上度众生。”这位居士没有多久就往生了,他走得十分安详、平静,这就是有智慧的人。
慈悲的行为,一定要以智慧来判断,否则往往适得其反,存好心做好事,反而害了被你帮助的人。智慧的运用,一定要以慈悲做背景,否则会流于空谈,发大心说大话,实际上帮助不到人。
三、如何开发慈悲心与智慧心
要知福、惜福、多培福,处处广结善缘。凡事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来增长自己的慈悲心。要识己、识人、识进退,时时身心平安。
事要知己知彼,通情达理,不为自己的利害得失着想,便能开发自己的智慧心。
以持戒修福,多念佛菩萨的圣号,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
以礼佛修定,多读佛典经论,来增进自己的智慧心。
(一九九四年五月一日讲于纽约东初禅寺,吴昕仪居士整理录音带成为本文)




